2025年元旦尚未到来,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车企已经打响了新年车市的发令枪。
HiEV上周报道称,比亚迪正在大举进军中端智能汽车的量产。最新一批指定了约20款车型,包括J6E、J6M、OrinN等平台,旨在为10万元以上车型实现标准的中端智能驾驶。
假设比亚迪2025年智能驾驶“标配”战略初步落地,业内猜测多数实力雄厚的自主品牌将纷纷效仿,而合资品牌将主动或被动参与竞争。
HiEV获悉,长安近期向多家供应商发布了中高端智能驾驶计划;广汽近期与Momenta、速腾钜创等供应商签约深度合作,旨在以更高性价比提升智能驾驶占比;东风蓝图、奇瑞、长城、吉利等也计划量产类似的中等算力智能驾驶平台。
回望2024年,智能驾驶的量产将由华为鸿蒙智能和威小力领衔。预计整个市场高端智能驾驶车型销量在150万至200万辆之间。
明年,特斯拉FSD准备进入中国,华为汽车BU正在带领公司独立,比亚迪正在发展智能驾驶。可以说,这是行业内绝对值得关注、相互交织的三件大事。
车企淘汰竞争将更加激烈,城市NOA规模不断扩大,中级智能驾驶将迎来大爆发。
高端智能驾驶是高端技术领先地位的争夺,而中端智能驾驶则取代了大部分同价位车型原本搭载的低端解决方案,成为车企维持销量的生命线和市场份额。
在高中级智能驾驶的多重夹击下,目前多数车企选择同时押注自研和外包成熟供应商解决方案。不仅要保证交付能力,更要把握品牌的灵魂。
中端智能汽车的量产是一场生存之战。车企需要打造数据闭环,形成符合自身品牌调性的体验,并且必须满足数据合规等最低要求。高端研发是对明天的投资。大型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工具链来准确抢救高价值数据。
因此,无论是中端还是高端智能驾驶开发,具有计算资源、工具链、合规性等多重属性的云服务都将是车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部署智能化的关键战略资源。
以华为云为代表的云服务商也迎来了市场爆发期。
过去几年,前30名车企中约有95%选择了华为云。 IDC报告显示,华为云连续三年中国汽车云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截至目前,华为云已服务超过300家汽车行业客户,合作伙伴超过50家。
1、智能驾驶的双重竞争:高端产品日新月异,中端产品则降低成本,惠及所有人。
特斯拉本月开始向一些早期用户推送 FSD V13。在更大的神经网络模型驱动下,FSD V13 比 V12 又有了一次飞跃。
华为、理想、小鹏汽车等国内领先企业在过去几个月的智能驾驶体验和指标上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明年将推出基于世界车型、搭载VLA的新一代架构的智能驾驶系统。与此同时,来自华为、理想等的L3也将亮剑。
在这场快节奏的更新换代中,车企智能驾驶第一梯队与第二、第三梯队的差距无疑会越来越大。
目前高端市场绝对规模较小,其不断变化的技术迭代正在争夺2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的品牌;而中端智能驾驶则有望下放到10万元级别。随着比亚迪等自主品牌销量的增加,将成为大众汽车市场的生存之战。
如此一来,那些主销车型在10万至30万元区间但缺乏有竞争力的智能驾驶系统的厂商——首先是合资企业,其次是中端自主品牌——将面临迎面打击。
在价格战和降低成本的浪潮中,高端产品要投入,中端产品要弥补错误。比亚迪把寒意传递给了每一个在智能驾驶方面没有做好的车企。
2、车企发展自主智能驾驶,维持中端是生存之战
随着新一代消费者成长为购车主力消费群体,智能化成为用户购车时关注的核心配置之一。主机厂也逐渐认识到智能驾驶是关系到用户品牌认知度的关键能力。
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波折,大多数主流整车厂正在回归自研+供应商的两条腿走路模式。
以比亚迪为例。今年,比亚迪在汽车新技术研究院下成立了虚拟组织智能研究院,相当于对整个智能化研发进行了升级。目前,其自研智能驾驶团队由第五部李峰领衔,重点推进基于NVIDIA OrinN的高速NOA量产。
比亚迪采用自主研发的中端解决方案,加上地平线、Momenta、卓宇、华为提供的中高端解决方案的典范。既要满足快速量产、保证交期的需求,又要抓住灵魂,掌握核心。技术。
长安、东风两大自主品牌今年与华为的合作加深。前者旗下高端品牌Avita凭借115亿元投资华为新车BU公司而引起关注。后者旗下高端品牌岚图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推出旗舰车型梦想家的乾坤智能驾驶版。
同时,长安和东风蓝图都保留了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细分领域。
长安汽车近日刚刚在其新车启元E07上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长安智能驾驶”。首批量产的是高速NOA功能,明年将推出端到端的城市NOA。其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也将扩大搭载于长安、启源等品牌。
除了岚图梦想家已经配备的乾坤智能驾驶ADS外,岚图后续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将首先基于地平线征程6解决方案进行中级自主开发。
这两大央企的做法是,高端产品首先采用华为成熟的ADS解决方案,自己开发中端解决方案,然后向高端解决方案探索和推进。
此外,一汽红旗还与卓宇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其新车已开始搭载卓宇基于高通8650等平台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南京一汽率先在内部也在研发自己的智能驾驶。
上汽裁掉非凡智家团队后,一方面,灵速率先推出基于Horizon平台的自主研发智能汽车。另一方面,有传言称上汽高层也正在带队与华为洽谈潜在的深度合作。
目前,大多数自主品牌智能驾驶的首要需求是中级量产交付。自研解决方案希望首先掌握出货规模较大的中端解决方案的能力,并探索高端能力,至少掌握高端解决方案。定义和评估方法。
由于中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已经融合,计算平台、传感器、算法架构已经成熟,比亚迪等领先整车厂中级自主研发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然而,这些独立车企的激进策略,留给其他车企吸取教训的时间不多了。
假设明年中端产品大规模推出,那么主机厂亟待构建数据闭环,满足数据合规要求。前者是推动智能驾驶能力不断迭代的基础设施,后者是智能驾驶兼容量产的底线。
以华为云为代表的云服务商与合格的地图提供商紧密合作,建立汽车云区域,以满足严格的合规要求。除了华为ADS本身之外,一汽、东风、北汽福田、Momenta等目前也在华为云汽车专区部署数据。
一些大型一级及合资厂商向HiEV透露,过去一年,他们向云服务商购买数据合规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他们必须同时满足严格的合规性要求并确保高效的开发和实施。这是企业运营所必需的。
3、大车型时代的高端智能驾驶与技术领先的争夺
相比于车企在中级智能驾驶方面的迫切需求和可控投入规模,车企在高端解决方案的研发上,无论是车端算力、云算力还是算法要求。 。
领先的车企纷纷尝试采用基于以端到端、大模型为代表的深度神经网络的新算法架构。他们在过去几个季度取得了惊人的业绩,但同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以华为ADS为例,华为ADS 3.0切换为“GOD+PDP网络”的端到端架构。
ADS端到端架构的研发基础是7.5EFlops的云训练算力(9月数据)、每月约40万活跃用户(11月数据)、生成近2亿智能驾驶里程(11月数据) 1.81 亿公里)。
同时,智能驾驶团队也是华为汽车BU中规模最大的团队,占整个员工的70%,更不用说高端人才和天才青少年的内容了。
对于有意争夺第一梯队的车企来说,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云培训
首先,明年的云训练算力需要投资10 EFLOPS。
除了计算能力的规模之外,由于大型模型的迭代速度比传统的开发方法快得多,并且可以多线尝试,这带来了飙升的训练要求。训练的稳定性非常重要,而如何构建基于本地化的系统基础设施来保证算力也是生命线。
对此,车企除了花巨资囤积英伟达外,还希望使用本地化、稳定、可持续的算力,而华为云(升腾AI算力)就成为了最佳选择。
面对模型训练数据量大、周期长的特点,升腾云还适配了包括视觉感知、点云感知等多种典型算法,以提高训练速度,加快算法开发周期。
数据激增
目前,华为、理想、蔚来等领先企业累计智能驾驶里程均已突破10亿公里。明年,领先自主品牌数百万辆智能驾驶的量产将带来智能驾驶数据的爆发。
如何从数十亿行驶里程中挖掘算法训练所需的千万级Clips级高价值数据,是对车企闭环数据工具链的极限压力考验。
对于没有完整数据闭环工具链的厂商来说,可以说即使拿回数据,也无法启动智能驾驶的迭代升级。
华为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开发的Octopus自动驾驶开发平台,提供从传输、预处理、标注、训练、仿真到试部署的全链条端到端研发工具。盘古大模型可实现万段CLIP分钟级理解,支持2D/2.5D/3D自动标注;采用模型挖掘代替人工筛选,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其一站式自动驾驶云服务,仅用一周时间,就将原本需要六个月搭建的研发平台交付给一汽、东风、长安,帮助车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争分夺秒地快速上手。
先进的算法
业界对于端到端和大模型的技术路线已经达成基本共识,但高级算法的下一步演进,无论是世界模型还是VLA,仍在探索中。
世界模型的目标是让模型理解世界的基本规则。它可以用来生成稀缺且难以收集的场景。它还可以用作验证算法的仿真工具。它还可以直接生成驱动策略来指导算法的迭代。
作为云模型,世界模型的训练算力要求、数据量要求、架构设计难度与现在大家听到的端到端(车端)模型完全不同。
华为的徐直军曾提出一个观点:“并不是每个公司都需要训练自己的基础大模型。”
同样,并不是每家汽车公司都必须投资开发自己的世界模式。更合适的方式可能是由顶级供应商提供基本的世界模型,并为一些车企提供培训和调整,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目前,对于中端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来说,更迫切的是选择成熟的中端解决方案进行量产,并构建自己的数据闭环能力,形成高质量的场景数据,最终交付智能为用户提供具有品牌特色的手机。驾驶体验。
回顾今年智能驾驶的发展,正如特斯拉过去三年以鲶鱼的身份搅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样,华为ADS在中国智能驾驶的发展中也发挥了类似的作用,单-一手加速影响了中国智能驾驶的整个发展进程,大大提高了用户对高端智能驾驶的认可度,探索了智能驾驶可行的商业模式。
以华为云、独立后的银网为代表的华为智能汽车相关技术就像一块黑土地,滋养了中国一半以上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推动智能驾驶进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年。
接下来,让25万元以上车型的用户使用令人惊喜的老司机版高端智能驾驶,就相当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让购买10万元汽车的用户能够拥有稳定、安全体验的中端智能汽车,将是中国智能驾驶行业共同推动的“小康时代”。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