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定投,是普通人投资的最佳选择吗?
指数基金的原理,基于市场有效理论。
巴菲特和芒格始终在嘲笑,他们称如果这个理论是有效的,那么他们就无法赚到如此多的钱了。
购买指数基金,这几乎是巴菲特给予普通人的唯一投资建议。
又但是,他说的是标普500指数基金。
前段时间中信出版社安排了一项工作,即与姜 Dora(她具备天赋且是主持人)进行了一次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曾提到:
这个世界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不存在那种仅仅通过“简单重复”就能获得成功的秘诀,定投指数基金也不例外。
“定投指数基金”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但这与“哪里的指数基金、如何定投、谁来定投”相关。
在上述视频里,我表明不存在“十年 10 倍”这种能够轻松躺赚的模式。在 B 站平台上,我留意到年轻人们针对此发表了一些评论,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把以下几点说清楚:
我在对话里说的话,不是针对任何“大 V”的。我也没有那个资格去对投资专家们进行评价。
指数基金定投需要考虑具体的市场情况。在过去的这些年里,A股市场中指数基金定投的回报情况并不理想。
定投行业指数基金,这需要你确实非常懂。本质上,它如同你有能力去购买该主题的股票一样。但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指数基金,因为其中包含了对行业的预测。
加杠杆投资指数基金,这和“定投指数基金”没有关系。它仅仅是一种走清纯路线的赌博行为,从根本上来说依然是赌博。
5、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所有人都适用的具体赚钱秘诀。
一
美国著名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参与了一位亿万富翁举办的豪华派对,同时,同为作家的约瑟夫·海勒也参加了该派对。
冯内古特调侃海勒道:“你知晓吗?据说我们的东道主在一天之中所赚到的钱,比你那本《第 22 条军规》从出版开始到现在的所有版税的总和还要多。”
海勒回应说:“确实如此。然而,我已经拥有了那样一种东西,而他永远都无法拥有,那就是知晓什么是足够。”
我在约翰·博格的一本书的起始部分看到了这个真实故事。他创建了第一只指数型基金。作为一个名字能够被视为“财富”象征的人,他为何如此着重强调“知足”呢?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个话题:一个人在其一生之中究竟要赚多少钱才算是“足够”的呢?
有人说,100 年以后的历史学家或许只会铭记两位投资大师,分别是沃伦·巴菲特和约翰·博格。那么他们将会铭记的两本书是什么呢?一本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另一本则是约翰·博格所写的所有内容。
你看,将《决策算法》的前两节“理财决策”的课程一下子全部串联起来了。
这三位大师的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坚信常识,认为股票的赚钱效应源于企业的盈利,而非股价的涨跌。只要选择好的企业并长期拥有,就能享受到复利。
博格比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更神奇的地方在于:他的理念较为简单,并且每个人都能够运用他的方法,从而实现了不起的财富增长。
具体而言,要购买一只包含全市场组合的基金,接着进行长期持有。这种基金被人们称作指数基金。
说起指数基金,你一定不会陌生,也听说过指数基金定投的理念。
这种方法得到了大师们的推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曾表示:“博格所倡导的理性概念,能够让众多人获益。20 年后,我们会成为周边邻居所羡慕的。并且,在艰难的时期,我们依然能够安然入睡。”
听起来真好,既简单又安全还惠民。
但是,我想问你两个问题:
你自己投资指数基金了吗?
你身边哪些朋友靠定投指数基金赚到了钱?
二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先探寻一下指数基金的前世今生。
而是用概率论构建了金融市场价格的随机游走模型。
这个模型过了 60 年才被萨缪尔森教授再次发现。萨缪尔森教授提出,股票历史的表现对未来不会产生影响,并且股价的变化是随机游走的。
这意味着:历史的走势无法为未来提供能够被加以利用的“确定性模式”。股价的短期涨跌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进行预测的,并且带有噪音以及随机性。
接着,著名经济学家尤金·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此假说表明,股价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已知的信息,并且市场是不可被战胜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市场是由所有的投资者组成的,总不可能自己去打败自己。
1975 年,查尔斯·埃利斯发现了“成本理论”。在长期看来,基金的管理费等各类成本几乎将股票基金平均 20%的收益给抵消掉了。
看起来,以上理论都是来给资本市场泼冷水的:
巴舍利耶和萨缪尔森提出的“随机游走”理论表明,在短期内对市场进行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
法玛的“市场有效”理论,说明无法持续战胜市场;
埃利斯的研究显示高成本会侵蚀收益。
都这样了,华尔街还咋玩儿呀?
所有的“坏事情”,倒过来想,没准儿就成了好事情。
约翰·博格从上述理论中获得启发。他以“被动复制”的思路,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既然“打不赢”市场,那么 “干脆跟着走”?
博格意识到,绝大多数人难以真正跑赢市场。所以,与其把宝贵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很难成功的主动管理中,不如直接跟踪市场。这样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让投资者享有“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在有效市场下,这个“平均回报率”本身就不低,长期来看甚至能打败绝大多数主动基金。
倒过来想的指数基金,一下子将“限制”变成“优势”:
既然不能预测,何不跟随整个市场?
既然不能战胜市场,何不直接买入整个市场?
既然成本会侵蚀收益,何不将成本降到最低?
1976 年,约翰·博格带领先锋基金。该基金推出了全球首只指数基金,即先锋 500 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一开始发展得并不顺利,曾被华尔街嘲笑称作“Bogle’s Folly”(博格的愚蠢)。然而,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它越来越被市场所认可,成为了投资领域中“最为简单、成本最为低、最能让普通人睡得最为安稳”的一种投资方式。
博格认为,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成功,还是一种更利于投资者利益的“知足之道”。
毕竟,如果连“市场本身的平均回报”都无法获取,又怎么能谈及持续战胜他人呢?所谓“知足”,就是首先牢牢抓住那块能够确定得到的蛋糕,并且去创造一生都足够用的财富。
三
指数基金这么好,但是真正从中受益的人为什么不多?
排在第一的原因就是:不甘心。
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水平起码处于中等偏上。怎么能够接受指数基金这种普普通通的回报水平呢?
聪明人可能就更无法接受:我怎么可能只拿到平均数?
约翰·博格论述中,“均值回归”(Mean Reversion)这一概念无比重要,却常被投资者所忽略。他多次强调,不管基金的投资风格有多么多样,投资的板块如何发生变化,从长远角度来讲,它们的业绩最终都会回归到市场的平均水平。
我们常见的“昨日之星”或许会变为“明日落后者”。同时,那些被市场所忽视的投资对象,在时机恰当的时候,也有可能重新回到均值附近。
一些投资者总是期望通过不同的策略来获取超额回报,他们也想借助市场风格和行业主题达到这一目的。然而,把时间放到长周期去观察的话,这种做法往往是没有效果的。
回到“知足”的主题,若知晓投资最终难以摆脱“均值回归”的引力,那么投资者就无需一直去追逐“短期第一名”或者“热点板块”,因为在大概率情况下会受到“均值回归”的反作用。
所以,要拥抱市场整体。通过用更低的成本进行交易,以及减少交易的次数,能够稳稳地抓住“市场平均回报”。在长期的时间跨度里,这样做反而能够跑赢那些大部分拼命去追逐热点,并且追涨杀跌的对手。
博格所主张的指数基金之道在于:不要期望自己成为下一个“股神”,而要好好地降低成本,稳稳地抓住市场回报,将耐心交给时间,这样依然能够从市场获得不逊色于大部分专业机构的回报。
你或许会说,我是一个懂得知足的人,并且甘愿获得市场的平均回报。那么,是不是只要我安静地进行定投指数基金,就能够慢慢变得富有呢?
很遗憾,也未必。
博格的理论主要源自美国的股票市场。不过,不同的市场并非完全一样。
例如,在某一特定时间区间内,标普 500 与沪深 300 的涨幅较为相近。然而,标普 500 的涨幅较为平缓且均匀,而沪深 300 的波动则较大,呈现出“快牛慢熊”的态势,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拉升涨幅,之后很多年指数都处于停滞状态。
这时候,你或许难以仅通过指数基金来达成财富目标,甚至连定投策略都没有施展的空间。
你看,决策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不存在一种妙方,能够让你在做决策时完全不用依靠自己的独立判断。
指数基金在一个市场中,这个市场相对成熟且长期向上。它确实能够给普通人提供一种投资路径,这种路径具有简单、低成本、稳健的特点。
但在新兴市场或者处于波动性较高且结构分化显著的环境里,“躺赢式”定投不一定能发挥作用,同时也需要依据市场的特点进行适度的调整以及组合的优化。
四
接下来,我为你提供一些思路作为参考:
第一,选好指数:宽基优先,兼顾行业或主题。
宽基指数涵盖大部分市值的优质公司,并且涵盖不同规模的优质公司,其分散度较高,同时也是定投的常用标的。
行业主题指数:如果你对某一板块的长期前景有信心,同时也能够理解它,那么就可以将其作为补充配置,以此来提高整体组合的成长性。(然而,这一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第二,做好全球化或多资产配置。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投资国外市场,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不出海的话,能够借助 QDII 基金来实现多地域配置。不出海的话,还可以通过港股通来实现多地域配置。不出海的话,也可以利用部分跨境 ETF 来实现多地域配置。
在 A 股呈现高波动的这种现实状况下,添加一些债券基金以及货币基金,能够在熊市的时候让心态保持稳定,还能够提升组合的抗波动的能力。
第三,认识“快牛慢熊”的市场特点,拉长周期。
A股短期内常常会急速拉升,接着会进入漫长的横盘状态或者开始回调,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指数有可能一直都不会创出新的高点。
如果只进行了半年或一年的定投,恰好碰到了高点,那么收益很有可能不太理想。需要有至少 3 年到 5 年的投资周期,最好是经历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定投成本平滑所带来的好处。
多资产或多市场配置的投资者,能够每半年或者一年进行一次再平衡。
第四,设定“安全垫”:避免流动性冲击。
千万不要重仓或者加杠杆投入指数基金。倘若资金的周转出现了问题,并且急需用钱,然而又恰好碰上股市处于低迷状态,那么你就只能够“割肉”了。
建议保留一定比例的现金流或流动性工具。这样在市场大跌的时候,你就不会被迫卖出。反而能够逆势买入,以此摊低成本。
现金流很重要。一份工作能为你提供弹药,而且是源源不断的。租金收入也能为你提供弹药,同样是源源不断的。
第五,选安心的、管理费低的指数基金。
优先选择国内规模较大的几家基金公司的指数产品,这些产品的名字我就不提及了,不过你可以很轻易地查到。同时要挑选资金规模相对较大且成立时间较长的指数基金,这样能减少清盘的风险。
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用通常都差不多,当然越便宜越好。
五
博格在书中分享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他人的演讲,名叫《不计其数的钻石》。
在古代波斯,有一个富有的农场主。他离开了故乡,去寻找更多的财富。他穷其一生,都在徒劳地寻找神秘的钻石矿。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华渐渐逝去,他得到的只有沮丧。他最终成为了一个背井离乡、一贫如洗的乞丐。最后,他绝望地投海自尽了。
这位农场主的庄园里,新主人在打量着自己拥有的广袤土地。他看到溪流中有东西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仔细一看,那是一颗大大的钻石,此时它正静静地位于一个大钻石矿的矿顶。
那么,什么是我们后院的钻石呢?
一个,是指你自己;
另一个,是指常识。
这两样东西,看似轻易就能得到,但实际上又并非如此简单。自己是最难被理解的,而常识也并非常常能见到。
对于你自己这颗钻石:你需要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你需要了解自己的投资期限,你需要了解自己的资金需求,这样才能设计出最适合的投资策略。就像博格所说的“知足”,它并非意味着不思进取,而是要认清自己,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之道。
对于常识这颗钻石而言:投资的成功往往并非依赖于极为复杂的策略,而是在于最为基本的常识。像低成本、分散风险以及长期持有这些,都是大家都知晓的道理,然而却极少有人能够切实地坚持下去。
正如博格的结论:常识和简单化是财务成功的关键。
回到这节课的开头:一生赚多少钱才算“足够”?
约翰·博格给出的答案为:不要终生去追求所谓的“超额收益”,而是要踏实地去拿到那份属于你的市场回报。
这正是他所说的“知足”:
并非懈怠追求,而是选择最务实、最符合常识的路径;
并非贪恋奇迹般的高收益,而是珍惜稳稳可得的长期复利。
钱也从来不是用“多”与“少”来区分的,很多时候,够用就好。
普通人依照常识,构建起人生牢靠的财务体系,就能享受“足够”所带来的从容与自在,这远比无休止的攀比与追逐要好得多。
知道何为“足够”,能够构建“足够”,并且守护“足够”,或许是一个人在财富方面最为完美的状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老喻的,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