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大量采购供应商智驾方案的底层逻辑较为简单。原因之一是车企自身的智驾自研能力不够强大。像蔚小理这类造车新势力早早对智驾研发进行了布局,而其他车企,尤其是传统车企,在自研智驾的道路上进展得相当不顺畅。
2024 年 4 月,广汽研究院旗下的 X Lab 自动驾驶团队向外发布了一套由他们自己研发的无图纯视觉智能驾驶系统。这套系统是以 Transformer、占用网络等新一代算法为基础进行开发的,同时还借助了数据闭环和仿真系统。并且,该团队计划在 2026 年实现量产搭载。
很快在 6 个月之后,广汽埃安宣布与 Momenta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会联合推动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方案的研发与量产落地。同时,双方还重点提及城市 NDA(Navigated Driving Assist,和 NOA 概念类似)等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量产与普及。
广汽埃安是广汽集团极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广汽埃安与 Momenta 合作,这清晰地表明,广汽自研的智驾方案距离真正落地尚需一段时间。并且,除了广汽埃安之外,昊铂、传祺以及其他广汽车型的智驾解决方案,大多也都来源于 Momenta、安波福和禾多科技等供应商。
在雷峰网之前的报道里,有一位 X Lab 的前员工说过,X Lab 的高层大多未曾经历过量产这件事,他们对量产难度的预估不够充分,并且团队规模也不是很大,所以很难达成 2026 年的目标。
这种自身技术实力不够强硬的状况,使得车企在短时间内必须借助供应商来提供智驾方案,从而推出相应的智驾车型。
与此同时,车企采用采购第三方智驾供应商的方案,这对于车企而言是一桩很划算的交易。 采购第三方智驾供应商的方案,对车企来说具有划算的特点。 车企进行采购第三方智驾供应商的方案,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如今的第三方智驾供应商解决方案成本与几年前相比变得很低,很适合车企在全民智驾的时代快速增加产量。
大疆车载在 2024 年推出的 7V + 100TOPS 配置方案,成本仅为 7000 元,就能实现无图城市领航能力。其 7V + 32TOPS 的配置方案,最低可服务于 8 万元级别的车型。
进入 2025 年,技术成熟度持续提高。国产芯片开始上车,纯视觉算法也得到了优化等。这些方面的进步使得智驾解决方案的硬件成本进一步降低。Momenta CEO 曹旭东曾表示,依据市场发展状况,城市 NOA 硬件 BOM 成本预计在 2025 年底到 2026 年初会降至 5000 元。
高速 NOA 这种智驾功能几乎不需要激光雷达,仅靠摄像头就能实现,其综合成本会更低。
鉴智机器人发布的升级版 PhiGo 智驾方案,运用了 7VnR 传感器组合,能够达成高速 NOA 以及记忆行车,整套解决方案的成本已降至低于 4000 元的程度。
如果只是为了达成自动刹车这个功能,那么花的钱会更少;如果只是为了达成自适应巡航这个功能,那么花的钱也会更少。
有业内人士做出预测,小鹏 MONA m03 的基础版智驾所采用的是 Mobileye 智驾方案。经预估,其 BOM 成本大约只有 1500 元,并且性价比极高。
在这样极低的成本水平当中,车企自行研发智驾解决方案并让其上车的动力,显然会大幅度地被削弱。
某新势力车企的技术人员向“甲子光年”表示:现在智驾方案价格较为低廉。大疆的那个方案,他们内部开发的成本大概在三四千块钱,卖给主机厂大约是五六千块钱。并且,不只是大疆,当下处于这个价位段的智驾方案都能够支持城市 NOA。
大部分传统车企的情况是,其新能源车型以及智驾车型的销量尚未形成规模。因为用户群体不够大,所以无法将研发成本摊薄。另外,全民智驾的新一轮竞赛已经拉开帷幕,若要自研智驾算法并达到先进水平,同时打通硬件供应链并控制好成本,这些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不会等待。车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时间成本,研发出自研的智驾方案之后,或许市场已经被完全瓜分完毕。因此,对于车企而言,直接采购第三方智驾供应商的方案,自然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3.天平不稳,博弈继续
当然,智驾供应商也并非高枕无忧。
华为和 Momenta 这类供应商处于头部位置。然而,其他规模较小的供应商以及芯片厂商,也在快速地发展自身的高阶智驾方案,并且在争夺市场。
通常来讲,智驾供应商属于一级供应商。它会采买二级供应商(像英伟达、地平线等)的芯片,然后进行软硬件的集成,并且搭载相应的算法,最终将其变成一个能够交付的智能驾驶域控和系统,再卖给车企。
某些二级供应商会直接利用自己的芯片来开发完整的智驾解决方案,并且越过一级供应商直接向车企提供,例如地平线。
公开报道显示,地平线基于征程 6P 芯片构建了 HSD(Horizon SuperDrive)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此解决方案已搭载至大众 ID4 上并进行了测试。地平线的创始人余凯认为,地平线从一开始的战略定位便是一家非典型的芯片公司,它是一家将软硬件深度结合且进行优化解决方案的公司。
地平线举办了 SuperDrive 全场景智驾方案体验活动,此活动的来源是地平线官方微博。
按照地平线的规划,SuperDrive 全场景智驾方案有望最快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量产上车。倘若成本和性能能够得到恰当控制,或许会对智驾供应商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了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车企与供应商的博弈也从来没有停止。
车企越来越懂智驾,于是通过投资、合资的方式来把控智驾供应商,并且持续攻克自研智驾方案,这已经成为一种行业趋势,对智驾供应商而言,这也是一种带有威胁的阳谋。
2021 年底时,比亚迪就与 Momenta 合资成立了“深圳市迪派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专门致力于智驾技术的突破。并且从企查查可得知,该公司的股东持股比例是比亚迪占 60%,Momenta 占 40%。
2024 年 12 月 5 日,大疆车载出现工商变更情况。大疆车载新增了比亚迪旗下深圳比亚迪创芯材料有限公司的股东,其持股比例为 3.7%。这些资本的注入会让供应商与车企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同时也会强化大疆车载“乙方”的身份认同。
除此之外,车企在自研智驾方案的道路上也没有放弃。
比亚迪于 2024 年 6 月设立自研智驾的天璇开发部和天狼开发部。天璇开发部负责高阶智驾方案的研发,天狼开发部负责低阶智驾方案的研发。2024 年 10 月,这两个部门进行了整合。比亚迪计划在今年实现初步的自研智驾方案的量产落地。
比亚迪采用自研+采购供应商的双路线方案,在未来,比亚迪很有可能会逐步在智驾车型上完成自研方案的替代。
长安同样如此。
2 月 9 日的“北斗天枢 2.0”计划智驾战略发布会上,长安发布了搭载全新智驾系统的多款车型。长安还表示,会以自研天枢大模型和万卡算力平台为基础,推出自研的“端到端”高阶智驾方案,此方案能够支持车主与系统进行语音交互,并且可以实现城市 NOA 功能。
长安给出的时间表显示,其自研的高阶智驾方案在年内将会落地。长安还表示,会在 2026 年达成全场景 L3 级自动驾驶,2028 年提升至 L4 级,并且打算在 10 万元级车型里配备激光雷达,这可真不算保守。
这些传统车企之外,蔚小理等新势力车企对自研智驾系统的探索已经持续多年。未来,真正由车企自研的智驾系统搭载上车的情况或许会越来越常见。这也就意味着,第三方智驾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挤压。
现在的汽车市场情况是,智驾系统上车正在解决是否具备的问题,不过所面向的用户变为中低端车型以及其消费者了,正因如此,车企并不抵触通过“拿来主义”来抢占市场。然而,当全民智驾真正得以实现之后,车企拥有了众多的行车数据并且在技术方面有了积累,自研的智驾系统或许不会比供应商的差,甚至还能给车主带来更优的使用体验。
到那时候,第三方智驾供应商或许就要另谋出路了。
(封面图来自电影《解密》)
END.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甲子光年”,作者是张麟,36 氪获得授权后进行了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