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诗歌刊物此次接连发表态度,能否抵御 AI 对文学一线的冲击呢?AI 时代到来之际,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AI 诗歌呢?
AI诗歌的背后仍离不开人
DeepSeek 等大模型应用进入人们生活,这使得诗人们终于无法再回避 AI 写作问题了。
青年诗人李琬尝试借助 DeepSeek,依据自身诗风去模仿创作一首新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服务员擦拭桌面的动作”,这动作仿佛在擦拭一场梦;“那些未完成的对话”,这些对话在空气中凝结成了霜。这些诗句让她既感到惊讶,又略带失望。惊讶的是,这首 AI 诗歌能够融入“诗人”对于时间、记忆以及孤独的思考;失望的是,语言还欠缺“诗人”那种微妙的风格和质地;深入探究其原因,是网络上的诗歌作品样本不够充足。
如果给 AI 投喂某位一流诗人的全部诗作,那么它最终模仿生成的“诗”,是否会比很多二三流诗人的创作水平高,并且无限接近这位一流诗人的水平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难推测。龚学敏为此发出感慨:“如果在 2024 年还可以不考虑这些问题,而现在就必须得考虑了。”在他看来,“当前阶段的 AI 已经非常强大,以至于我们太多的写作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DeepSeek 引发的文学悲观论,范围不局限于诗歌。作家二湘在尝试用 AI 写小说之后,发出惊叹,称自己感觉人类已经写不过 AI 了;“童话大王”郑渊洁近期在谈及 AI 写作时提到,AI 仅仅用 4 秒钟就完成了一篇作品,他开玩笑说自己写不过“AI 郑渊洁”。
这些论断只是个别诗人和作家在进行比较后发出的警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糟糕。虽然 AI 正在逐步冲击文学领域,但仅以 AI 诗歌为例,它的存在价值是有限的。因为它只有在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指挥下才会“出现”,现阶段最多只是在个人社交平台“短暂出现”。
本质而言,AI 诗歌背后有海量数据在支撑。它的水平高低取决于 AI 的数据库大小,也取决于人对其投喂的关键词。这意味着,它“冲击”文学领域的背后依然离不开人。即便它是模仿生成的,最多也只能依据当下的语料库写出诗人的“前一首诗”,而无法做到创新创造。
突围密码在人的“下一首诗”
《诗刊》等刊物对 AI 诗歌进行抵制,这其实反映出了创作主体的恐慌以及诗歌内容的恐慌。
人借助 AI 写诗,然而说到底,人并未真正参与到创作过程中,只是提供了写作指令和关键词而已,更谈不上人的原创性。追本溯源来看,AI 诗歌仅仅是在数据支撑下的模仿之作,而其作者究竟是谁,又由谁来署名,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方面的问题。
一些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把 AI 诗歌的署名作者据为己有并寻求发表,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争夺名声和利益,满足自己的某种虚荣心。在这种背景之下,诗歌刊物作为刊发的平台,肯定不能不管不顾。进行曝光、加入黑名单无疑是对抗这种恐慌的必要行为。一方面,不让 AI 诗歌与原创诗人随意争抢发表的机会,这是对公平竞争的关爱,也是对诗歌原创性的守护;另一方面,当投稿的诗歌质量参差不齐时,如果无法辨别出 AI 诗歌,就容易遭到诗人和读者的批评,最终受伤的还是自身的声誉。
对于刊物的读者来说,他们渴求的绝不是那种形似神似的 AI 诗歌。他们希望读到诗人的独特情感、思想以及生命体验。并且,他们能够从情感共鸣和思想共鸣里,去感受语言的美和用词的妙。原创诗所具有的“人味”,明显比 AI 模仿诗散发出来的“机器味”更有魅力,也更具生命力。
严格意义而言,AI 诗歌不是真正的诗。它是在海量语料库中机械化地随机拼组的。它缺乏人的情感温度和诗的思想深度。作为诗人,我认为诗歌不是用于消遣的。AI 诗歌只是一些人的自娱自乐。它无法替代有“人味”的诗,也无法传递灵性与智慧的“共情”。
不可回避的是,现阶段 AI 诗歌的水平已经达到了超越一般的程度。这必然会促使诗人从语言、诗技、情感表达、生活主张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实现自我突破,去探索那首 AI 跟不上诗人原创的“下一首诗”。事实上,人有独特的内心秘密,像爱情、友情、亲情等这些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 AI 不具备这些,这正是诗人写诗突围和持续创新的优势。
也许在未来,更高级的 AI 诗歌会致使那些失去原创能力的诗人陷入绝境。然而,对于那些追求极致情感和创新文本的诗人来说,无论 AI 如何进化,它都只能追赶,却无法超越。并且,要是谈及阅读生活的主张,人类确实不需要这类如同模仿盗窃般的 AI 诗歌。
作者 彭志强(诗人)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