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国产ARM技术路线未至终点,华为飞腾等企业迎来新机遇

近期,国产 ARM 技术路线“行至末路”的讨论很是喧嚣。不过,这类观点是否真的看清了中国信创产业的全部情况呢?华为、飞腾、中兴、阿里等作为国产 ARM 生态的重要参与方,正通过技术的深入钻研和生态的协同配合,向市场表明:国产 ARM 不但没有到达终点,反而在自主可控的浪潮里迎来了新的机遇。

国产ARM生命力:远未到终局

ARM 对中国停止供应,没有 V9 的授权,国产芯片产品就会在迭代方面停滞不前吗?真的是这样吗?

深入剖析各国产 CPU 厂商的路线布局情况以及技术积累情况,能够发现指令集本身是公开的标准,并非技术壁垒。这意味着对于国产 ARM 企业的技术研究和迭代工作,并不会构成阻碍。指令集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硬件设计能力以及生态适配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版本迭代。

国产 ARM 阵营中,飞腾获得了 ARM V8 指令集架构的授权且是永久性的,还是全球范围内的买断制授权。这一授权保障了该指令集能够持续被使用,为其技术迭代设定了底线。同时,这也让飞腾旗下的 ARM 架构芯片有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条件。它们凭借这一优势,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能通过参与全球芯片产业竞争,持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ARM V9 新增了一些特性,比如安全机制、事务内存、向量处理等。然而,它并非是目前市场所急需的,其他技术方式可以对其进行弥补。从国产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这代指令集还有 5 到 10 年的生命力。在绝大多数场景中,其兼容性不会受到影响。

自主可控:技术主权与灵活应对

国产 ARM 阵营一直强调“可控性”,不会盲目去追求版本升级。华为和飞腾基于 V8 获得了永久授权,已经具备了指令集级的自主设计能力,能够根据本土的需求进行深入的优化。就算不能获得 V9 授权,厂商依然可以通过架构创新以及异构计算来弥补功能上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国产 ARM 厂商没有仅仅停留在被动地跟随架构的升级上。他们通过进行指令集扩展以及 AI 加速模块等方面的硬件设计创新,还有操作系统、中间件适配等软件栈的深度优化,使得现有的 V8 架构的性能潜力一直在持续地释放。比如以鲲鹏 920 为例,它凭借多核架构以及系统级的优化,在政务云、金融核心系统等场景里已经达到了性能与国际主流产品相媲美的水平。V9 提供了 AI 扩展特性,飞腾采取的策略是,不把 AI 集成到 CPU 中,而是采用 CPU + AI 芯片的方式,依靠双轮驱动来满足需求。

生态优势:市场选择的必然性

芯片研发方面,指令集只是一个接口以及标准,它本身不存在太多的优劣之别。真正决定产品性能的,是基于这些指令集所实现的 CPU 硬件设计的技术。而其真正的差异,体现在生态的差异上。

ARM 生态的成熟度是国产厂商坚守此路线的重要原因。当下全球超过 95%的移动设备以及 60%的物联网终端都基于 ARM 架构,其生态规模比其他指令集要大很多。目前,在中国,Arm 架构的 PC(不包含平板)主要有苹果 M1 和 M2 系列以及信创 PC,这两者已经占据了中国 Arm PC 市场超过 90%的份额。亿欧智库的数据表明,在信创 PC 领域,Arm 架构的 PC 市占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其市占率预计会从 2020 年的 40%到 50%提升到 2027 年的 50%到 55%。

图片

2020 年到 2027 年期间,中国信创 PC 市场(不包含平板)的架构所占比例。

IDC 的数据表明,在中国服务器市场里,ARM 架构的 CPU 所占的比例从 22 年第一季度的 1.6%提升到了 24 年第二季度的 20%。

图片

2022Q1-2024Q2中国服务器市场不同芯片架构占比

华为在国内信创市场有广泛部署应用,覆盖政务等核心领域。飞腾在国内信创市场也有广泛部署应用,覆盖金融等核心领域。前不久,飞腾传出了 CPU 销量突破 1000 万片的喜讯,这提振了国产 ARM 市场的信心。前文提到,华为的 ARM 架构芯片具备进军国际市场的条件,飞腾的 ARM 架构芯片也具备进军国际市场的条件,这是其他一些国产 CPU 芯片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一优势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两家公司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

华为和中国电子合作打造了鹏腾生态,与此同时,这个生态融合了鲲鹏和飞腾的 ARM 技术优势,从而形成了应用生态,此生态互补性极强且具有低功耗高性能计算的特点。ARM 芯片的后浪们能够拥有更良好的生态基础。目前国内主流科技企业像阿里、腾讯、中兴等都已经投入到对 ARM 架构的兼容适配工作中。其中,中兴微电子基于 ARM v9 IP 级授权的珠峰二号,以及阿里平头哥的倚天 710,在性能、功耗、AI、安全性等诸多方面展现出了优异的表现。中兴的 6173 台珠峰芯片服务器成功获得了 2024 年 3.8 亿的某运营商的大订单。这无疑将推动ARM生态进一步向前,收获更多“玩家”。

ARM 早已向云端 AI 计算市场发起挑战,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促使整个生态系统持续完善。此芯科技、鸿钧微电子、遇贤微电子等初创公司在获得 Arm 最新的 IP 授权之后,在端侧 AI 领域、高端云计算芯片领域以及数据中心核心处理器等信创垂直行业市场,都设计出了更具竞争力的 CPU。2024 年 7 月,此芯科技推出的首款芯片是 P1 芯片,它具有高算力的 AI SOC 特性。P1 芯片能够广泛应用于 AIPC 领域,也能应用于智能汽车座舱领域,还能应用于 AR/VR 设备领域以及元宇宙计算等领域,并且可以满足低延迟、高隐私的端侧 AI 需求。

唱衰者只看到了短期版本迭代存在的局限,然而却没有注意到国产 ARM 在技术主权、生态纵深以及市场韧性方面所具有的长期价值。国产 ARM 厂商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对产业规律有着深刻的洞察:技术的生命力并非由单一的架构版本来决定,而是取决于持续的创新以及生态的聚合能力。国产 ARM 所走的道路,绝不是处于一种“骑虎难下”的境地,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朝着远方不断发展。

生态突围需要“竞合”,而非“内耗”

从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角度来看,国产 CPU 的真正对手并非是相互之间。其对手是国际市场中的技术霸权以及生态垄断。英特尔、AMD 等巨头凭借历经数十年所建立的生态壁垒,早已形成了如同“铁幕合围”般的态势。倘若国内厂商沉迷于路线的争斗,彼此之间互相拆台,甚至通过舆论战来消耗行业的公信力,那就如同在技术突围的关键时期“自断经脉”一样。

历史已经证明,生态话语权的争夺不是靠一家的力量就能达成的。华为鸿蒙系统从“兼容安卓”到“自立门户”的这个路径给我们带来启示:首先要凭借技术的兼容来融入主流生态,接着通过差异化的创新来构建自主的体系,这才是打破困境的方法。

国产 CPU 当下的紧要之事是构建技术互认的标准,共享适配所取得的成果,一同建设开发者社区,把产业生态串联起来,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统一平台。只有摒弃“独占山头”的这种想法,在核心领域凝聚力量,才能够让中国 CPU 切实地从“可用”转变为“不可替代”。

国际市场不会等待那些犹豫的人。ARM 与 X86 的巨头们已经在 AI、量子计算等新战场上展开合作与竞争。此时,中国芯片产业更需要有清醒的认知,那就是在千帆竞渡的局面中需要大家同舟共济,而孤舟独行最终难以抵挡风浪。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90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