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小燕
编辑 / 郑可君
3 月 15 日,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了一场座谈会,名为《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推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座谈会》,该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常委徐晓兰,她是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同时也是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还有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张峰,他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理事长等领导参与了本次会议。
此外,多位专家和企业参与了本次座谈会。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是熊友军,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是许彬,星动纪元的创始人是陈建宇,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是冷晓琨,智元新创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创新官是闫维新,广东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主任是丁宁,宇树科技的副总经理是王启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是岳裕丰,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是李少文。
乐聚机器人的董事长冷晓琨对人形机器人产业进行了趋势判断,他觉得:
目前这波人形机器人的热度,和 10 年前的“小尺寸机器人热”是一样的。预计在半年内,这个行业会恢复平静,会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来发展。
人形机器人产业存在着长久的需求,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技术路线正在逐渐趋于一致,而将“大脑”(智能系统)与“小脑”(运动控制)进行深度融合,这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所在。
未来 3 到 5 年,人形机器人能够实现实用化。或许在 10 年之内,人形机器人能够进入家庭。
腾讯科技对冷晓琨的现场演讲实录进行了整理:
乐聚人形机器人从 2016 年成立至今已有九年,我们亲眼见证了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小周期。这十年间,我们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国家在机器人产业链的布局以及这些年的各种政策支持极为关键,要是没有这些,根本不可能有今年人形机器人如此大规模的爆发。
2015 年和 2016 年那段时间,整个机器人行业都在对小尺寸机器人进行研究和尝试。30 公分以及 70 公分的小人形机器人成为主流。随后,优必选带领团队登上春晚进行展示,接着整个行业迅速变得火爆起来。在那半年里,深圳一下子涌现出七八家从事小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公司,乐聚和优必选等都包含在内。大家那时一直在思考怎样让这些小机器人跑得更快,怎样让它们跳舞更灵活。并且还有专门的外包公司来帮助调整硬件以及进行运动控制。然而,热闹了大约半年之后,整个行业就遇到了瓶颈,接着又慢慢冷却下来了。
现在这波热度和十年前很相似。无论是行业内的关注度,还是外面资本的配合度,都完全一样。所以我预感到,或许再过半年,行业将会回到冷静期,重新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发展。
这次的热潮并非坏事。现在全社会的接受度提高了,产业链也变得成熟了,这使得人形机器人在这一年里技术迭代得很快。许多供应商现在愿意配合进行开发,从而加速了技术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更重要的是,这次大家终于看清了方向,无论是技术路线还是国家政策,都清晰地告诉我们:人形机器人结合具身智能这件事,基本上是确定无疑的了。
曾经总有人提出疑问:“为何一定要是人形机器人呢?”如今答案已然明晰:大模型以及具身智能需要能够进入物理世界的承载之物,而人形机器人恰好就是最为适宜的载体。尽管我们主要致力于机器人本体的研发,但不得不承认,此次确实是借助了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优势。
热闹归热闹,我们得想清楚怎样让人形机器人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生产力工具,而不是那种一阵风就消散的科技噱头。热点会逐渐冷却,然而产业需求始终是存在的。
2016 年成立乐聚后,我们一直面临两个问题。其一,人形机器人究竟要卖给谁;其二,该如何进行销售。在 2022 年之前,我们主要在教育市场进行铺货,涵盖从中小学生到职高以及高校实验室等,基本都通过教育渠道。然而,2023 年国家出台人形机器人发展指导意见之后,我们开始真正朝着产业化方向进行探索,即如何让机器人服务人类、服务产业,这才是最为根本的。
今年 1 月我们完成了第 100 台人形机器人的发布与交付。这可算是产业化落地的首个里程碑。未曾想到年后这波行情来得极为迅猛。第一季度交付订单直接攀升至 250 台。而这原本是我们预估的半年任务量。这波热度所带来的市场红利确实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从技术层面而言,在这半年中我们清晰地察觉到运动控制技术路线正逐渐趋于稳定。如今,真正的难题在于怎样将“大脑”(智能系统)与“小脑”(运动控制)进行深度的融合,而这正是决定机器人能否切实进入产业应用的关键所在。
实现产业化需要稳扎稳打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目前产业化的推进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面向科研机构和展厅场景的。去年,我们给清华、北大、哈工大、上海交大这些高校供货,数量都是十几台到几十台,这些设备主要是用于科研平台做技术验证的。今年,订单的主要部分变成了展厅讲解员,给机器人装上大模型之后,它们已经能够在展厅里像真人一样讲解产品了。这类场景对物理交互的要求不高。不过,它算是首次将大模型与机器人本体实际结合起来了。
第二阶段是工业场景的落地。起初我确实曾怀疑人形机器人能否进入工厂,因为大家都清楚现代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人形机器人在成本和效率方面根本没有优势。然而今年上半年,我们跟随 CEO 跑遍了国内的车厂,发现每家工厂都存在大量传统设备无法处理的场景。每当我们到达一个工厂,就会问负责人:“这个为什么不用机械臂?为什么不用复合机器人?”"只有当这些方案都不适用时,才是人形机器人的机会。
去年我们锁定了一批典型场景并进行了技术测试。如今,我们与北汽、奔驰越野车等车企开展了深度合作。前几日在巴塞罗那 MWC 展会上,我们与中移动、华为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 5G - A 工厂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工厂环境对实时通信有着极高的要求。传统通讯方式无法承受海量数据的吞吐。而中移动正在推进 5G-A。于是我们三家联合起来,打造了这个“5G-A+人形机器人+云端智能”的解决方案。
大家都知晓,人形机器人真正的爆发之处在于进入家庭。最近我们被问到的最直接的一个问题为:“你们认为人形机器人何时能够进入养老院?何时能够进入普通家庭?”这的确是个终极命题。正如指导意见中所说,要如同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那般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当时我说人形机器人在 3 到 5 年时间内能够实用化,或许 10 年之内能够进入家庭。然而,要让其真正大规模进入家庭,并非仅仅依靠技术就可以。安全问题、伦理问题以及市场准入等这些关卡都必须要跨越过去。实话实说,这些方面确实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和考虑。
从技术路线方面来看,现在运动控制已基本趋于稳定。具身智能的发展速度很快。这两个领域正在加快融合的步伐。我认为 3 到 5 年是一个较为实际的时间区间。因此,我们已经在与海尔、中国移动、一些康养集团以及腾讯等伙伴一同探索养老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当然,这些都属于长期的规划布局,当下产业化的重点仍然是科研和工业这两个方面。
今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在政策推动以及行业努力的作用下,我们不再需要去解释“什么是人形机器人”以及“为什么是人形机器人”了。在过去的九年里,我们每天都被这两个问题不停地追问。然而,现在的任务反而变得更重了,接下来需要用 5 到 10 年的时间去证明“人形机器人该怎么用”。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让机器人能够真正地被使用起来,而不是一直盯着那些只是为了吸引眼球的炫技动作。
从产业阶段来分析,如今的人形机器人与 2013 年前后的新能源汽车情况相似。社会接受度方面相似,产业链成熟度也相似,出货量同样相似。我认为明年下半年行业总出货量能够突破万台,甚至单家厂商的出货量也能突破万。当年“蔚小理”的出货量就是这个量级。所以可以说,在产业化这条道路上,我们至少还要进行十年的持久战。
比起 2016 年创业之时,如今的情况超出预期很多。我们历经九年,眼见着人形机器人从无人问津的状态转变为站上了风口。我们对人形机器人在国内一定会爆发充满信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