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肖玛峰(以下简称 Max)在猎头招聘行业中被称作“中国最会找 AI 人才的猎头”。1983 年出生的肖玛峰正处于第二次创业阶段。在互联网浪潮里,肖玛峰曾给最顶级的美元基金以及互联网公司输送了诸多顶尖人才,同时也亲眼目睹了创业环境的变换以及时代的变迁,他宣称 TTC 是最早入局 AI 大模型圈的一批公司之一。2022 年底,Max 创立了 TTC(True Talents For China)。他想要抓住这波 AI 浪潮,其目标是“为中国企业客户找到真正的人才”。公司的第一单业务是帮国内知名的 AI 科创企业前往硅谷招聘 AI 人才。这单生意以失败告终。然而,商业嗅觉敏锐的他在寻找过程中察觉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科技企业对国外顶尖 AI 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望。基于此,他在自己的创业公司开始应用 AI 技术,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去招聘 AI 人才。
近日,澎湃科技()对 Max 进行了专访。Max 分享了他对 AI 人才市场的洞察。
TTC创始人肖玛峰 受访对象供图
以下为Max的讲述:
“帮我去美国找AI人才”
2023 年,我们公司获得了 AI 人才业务的首单大客户需求。该需求是前往硅谷寻找某家知名大模型企业的华人并让其回国。这一需求的来源是国内的一家大模型创业企业,其创始人在圈内颇具名气,并且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他希望能够打造出中国版的 OpenAI。
对方给我们的需求很明确。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们,他们要全力投入 AI 领域了。让我们去硅谷找那家公司的华人。如果能让这个人回来,他们愿意给出任何代价。
我们开始在美国西部展开找人的行动,彼时我们的联合创始人前往了西雅图,同时也前往了硅谷等地。
多次交谈会面之后,我们察觉到,这些身处海外的顶尖 AI 人才是根本挖不动的。其一,他们对国内的创业圈知晓程度不深;其二,北美科技公司的股价呈现出良好的涨势,这使得员工的收入很高。这些在北美科技公司工作的 AI 人才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他们对于选择去国内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人存在一些观念上的“偏见”。他们认为选择去大厂是一种非常功利的选择。
当时挖不动这些顶尖人才,所以我们对商业模式进行了调整,改为与候选人会面就收费。在美国的两个多月里,我们为想做 AI 的中国企业家安排了多场会面。虽然没有成功挖角,但他们通过相互交流,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前沿进展和国内的动态,这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这项业务一直都在进行着。并且,它逐渐地发展成为了我们公司的一条独立业务线。
用AI去服务AI人才
我大学所学专业是化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日企从事销售工作。走上猎头这一职业道路完全是机缘巧合。真正促使我决定转型的是遇到了一位香港的伯乐。他向我描述了猎头的工作场景,这让当时的我心生向往。他说猎头这份工作,公司会报销你喝咖啡的费用,让你去结交朋友。
正式加入猎头工作后,我在一线从事业务工作达十年,包括做单、服务以及客户关系等方面。首次创业时,我们希望打造出中国版的“光辉国际”(Korn Ferry),它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性管理咨询和猎头公司。
肖玛峰参加演讲
光辉国际这家公司规模并非宏大,但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却极为显著。Google 以及 Meta 的多位高管皆由这家公司发掘出来,并且随着公司的发展逐步迈向了国际化。在我看来,当中国企业踏上全球化征程之时,也理应有一家能够陪伴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高端猎头公司。
2018 年,CGL Consulting 德筑集团成立。从 2018 年到 2021 年这段时间里,我担任了这家公司的 COO(首席运营官)。在创业过程中,我去攻读了 EMBA,在班上结识了一位贝壳的高管。他们从事房产中介工作,我从事人才中介工作。都是做中介的,他们已经能够达到市值数百亿美元。其中一个秘诀是通过数字化对房产中介行业进行了改造。那时我就在思考,是否也能以数字化来改造人才中介行业。基于此,在 2021 年我就开始筹备创建 TTC。2023 年,AI 发展极为迅速。这让我察觉到,专注于猎头行业生产要素数字化的“人才中介”,或许并非是最终的局面。它只是数字化的一种途径而已。而 AI 作为生产力,随着自身技术的发展以及后期的应用,将会重塑生产关系。
第二次创业做人才招聘服务,第一次创业也做人才招聘服务。这次与第一次不同的是,AI 技术深度融入到 TTC 整个业务流程中。从岗位描述方面,借助 AI 实现了自动化;从简历筛选方面,借助 AI 实现了自动化;从面试安排方面,也借助 AI 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传统的猎头公司完成一个岗位的招聘流程可能需要好几天到数周的时间,然而我们如今能够借助 AI 大数据库,在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从岗位画像到候选人推荐的整个过程。高效的服务对于提升客户体验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我们最为看重的核心竞争力。
AI人才供给不足
市场真正需要的大量 AI 人才是什么样的呢?很多其他行业的人对此感到好奇。在我们公司推荐的这些顶尖 AI 人才当中,薪酬最高能达到何种级别呢?实际上,这些顶尖人才中肯定有薪酬达到千万级别的。虽然现阶段人才价格可能确实存在泡沫,但是核心问题依然是人才供给不足。
2024 年时,能够明显地察觉到,国内的企业家开始对人才竞争予以关注,他们也意识到 AI 的发展是离不开顶尖人才的。
从 2024 年下半年到 2025 年上半年,有几个迹象表明。互联网头部企业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在 AI 方面,且不计成本。他们非常希望能把海外人才吸引回国内。例如,阿里巴巴开始引进顶级 AI 专家许主洪,让其加盟阿里巴巴 AI To C 的业务。原 Google DeepMind 研究副总裁吴永辉加入了字节,并负责操刀大模型。这些人陆续做出了回国发展的选择。此外,国内的大企业对 AI 大模型以及具身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在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家开始关注并向这一领域投入资源,这就意味着这个领域开始有了发展的契机。他们乐意为最为优秀的人才支付高额的薪酬。
但其实整体海外人才回流到国内远没有满足需求。现在对 AI 人才有需求的公司,首先集中在互联网的头部企业;其次是互联网大厂之外的大行业,像机器人公司、车企等科技公司,这些公司能让 AI 场景真正落地;再者是创业公司,由于 2025 年被定义为 AI 应用元年,所以很多早期投资机构都在关注创业公司的动态,它们也需要一批 AI 人才;最后包括与 AI 相关的人才,例如传统的消费电子企业等,这些企业也需要 AI 人才。最后存在 AI for Science 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将会有巨大的生产力得以释放。
传统制造业寻觅这类人才着实极为困难,原因在于难以寻觅到既通晓产业又知晓 AI 的复合型人才。现今我所接触到的诸多传统行业企业家皆深感焦虑,他们一方面对 AI 充满好奇,另一方面也在思索“我们公司的这些人究竟是否在恰当地使用 AI 工具?”
前段时间,有一家传统国企请求我们寻找 AI 人才。我认为这类公司适配的不一定是大模型领域顶尖的人才,而是更适配具备复合型思维的人才。例如,本科学习材料化学,研究生攻读计算机工程的这类人才。实际上,这种思维也适配当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说,无论背景履历怎样,都必须具备应用 AI 的能力。
创业公司对 AI 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他们吸引的是那些渴望创新的人才。然而,创业公司招聘 AI 人才存在难点,这类人才关注的是公司是否真的有发展前途,以及待遇能否超过互联网大厂的待遇。创始人推销的不只是一个机会,还有公司的使命愿景以及这家公司未来的价值。
现在很多企业对我提出的需求是,能否构建起校园人才网络。例如,当下国内顶尖的 AI 人才依然集中在诸如清北复交、浙大、中科大等这类顶尖院校之中,而这类人才对国内未来 5 至 10 年 AI 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在 AI 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极为迅速。早期因 AI 技术而产生的新型岗位,如今看来有消失的可能。我做出一个大胆的预测,例如数据标注类工作,或许在后期不会大量需要,对数据标注员的需求会降低。因为当下开始朝着推理模型的方向发展,早期大模型预训练的方法已不再适用。早期的 AlphaGo 是通过对海量棋谱数据的学习来进行训练的。新一代的 AI 模型则是依靠其推理能力进行训练,并且不需要借助大量的现成数据。这种变化使得该模型在很多场景中,即便没有标注数据也能够进行推理。另外,个人助理这个职业很可能会随着 AI Agent 的发展而逐渐消失。
随着 AI 的发展,一些传统职业会被替代,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必然的。在这个时代,职业需求是动态多变的。我认为,我们猎头行业未来也会由 AI 代替猎头顾问,而我们的身份将转变为 AI 的管理者和监督者。现在很多高校开始设置人工智能+的通识类课程,这是个良好的趋向。未来会培养出一批数量更多的 AI 复合型人才,他们的就业市场会相对更为宽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