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AI 军备竞赛的形势愈发激烈之时,长久处于沉寂状态的互联网巨头阿里突然采取了行动,像是回马枪一般,并且抢先一步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了搅动。
2025 年春天,车圈出现了一波绑定云厂商的热潮。宝马宣布与阿里云联合开发 AI 引擎。智己推出了与阿里合作的“IM AIOS 生态座舱”。小鹏利用阿里云进行算力储备。零跑调用阿里云端侧大模型为语音助手赋能。长安开始用阿里云通义大模型研发汽车垂域大模型。特斯拉中国也传出了要用阿里云数据服务中心的消息。
车企纷纷到来,背后原因是在智驾和智舱的竞赛里,它们对算力以及大模型的需求急剧增加。当智舱的交互体验开始依靠大模型的语义理解时,当智驾的算法迭代需要运用万卡集群时,多数车企突然察觉到,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之下,它们需要补上算力和 AI 这方面的课程。
阿里云此前一直处于默默储备 AI+云能力的状态,借着这个时机登上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快车。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载体加入智能化浪潮后,阿里云的服务边界会持续进行扩展。
阿里的野心显而易见。它打算通过生态整合,去达成人工智能的终极愿景——AGI(通用人工智能)。阿里集团的 CEO 吴泳铭觉得 AGI 能够完成 80%的人类工作,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都有被颠覆的可能。
巨大的颠覆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遇。此刻的阿里在进行着从一家电商巨头向全球 AI 基建公司的快速演变。年初之后,阿里的股价屡创新高,这表明市场在重新定义它的想象力边界。
联姻
AI大模型创业催生的抢购算力潮,如今陡然迁移到了汽车行业。
端到端模型动辄拥有数十亿参数,这使得算力资源成为汽车产业在智能化下半场竞争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近期的 2025 年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对于特斯拉或与阿里合作的传闻,阿里云的高层作出了透露。特斯拉正在与本土企业普遍进行接触。此前有消息表明,特斯拉正与阿里紧密接触,以探讨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并且阿里或许会为特斯拉中国的 FSD 落地提供 GPU 数据中心服务。
如果双方的合作能够最终达成,这意味着即便是最为激进的科技车企,也没办法完全脱离对云服务商的生态依赖。阿里云将会获得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从而进一步稳固自身在 AI 界的地位。
在汽车行业中,特斯拉的算力资源使得很多车企难以企及。阿里云 AI 汽车行业总经理李强曾透露,去年 12 月底,阿里云对全球车企的算力进行了摸底排查。其结论表明,特斯拉的算力几乎与国内主要自动驾驶企业的算力总和相近,这也就意味着特斯拉拥有更多可用于冗余、创新以及试错的机会。
特斯拉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军企业。即便如此,它依旧需要与云服务商在算力领域寻求深入合作。
况且,不是所有车企都具备像特斯拉那样的财力去自行搭建算力。李强指出,要找到一个能够容纳 10 万张卡的机房并且满足能耗需求的地方并非易事,而这正是云计算公司所应发挥的作用。他透露,近期阿里云接到了很多车企的邀请,这些车企希望能够与阿里合作,在三年内达成与特斯拉相当的算力水平。
事实上,三年前阿里就开始帮小鹏汽车在乌兰察布建设第一个超大规模算力中心,到现在这个中心的规模已经翻了几倍。之后,阿里也陆续为比亚迪等企业进行大量的算力储备工作并提供相关支持,从而加速了这些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从研发到实际上车的进程。
阿里云的大模型除了参与算力合作之外,也在悄然进入汽车的智能座舱。 阿里云的大模型正悄然渗透到汽车的智能座舱之中,且这与算力合作无关。 阿里云的大模型在悄然渗透进汽车智能座舱的同时,还在进行着算力合作。
一周前,宝马宣布与阿里携手合作。宝马将基于通义系列模型,联合开发 AI 引擎,并且会将其应用于新车型。实际上,除了宝马之外,阿里云已经为 90%以上的汽车品牌提供了服务。这些汽车品牌包括一汽、上汽、东风、长安等国企,小鹏、小米、极氪、零跑等新势力车企,以及宝马、奔驰等国外车企。
这表明,阿里云的AI模型能力,正快速大规模落地到汽车场景。
据悉,开源的通义大模型具备这样的特点:既允许车企调用成熟商业接口以实现快速落地,又能基于开源框架让大模型上车并具备“个性化”,还能展现出品牌调性。零跑在与阿里云确定合作后的不到三个月时间里,凭借其百炼模型平台,成功实现了大模型座舱的快速落地;长城的智能座舱底座也是在百炼平台的支撑下得以打造。
此外,阿里云在提供算力支撑和大模型能力的同时,能为车企的创新提供更大空间。阿里云的“灵动数据库”技术使得车企数据存储成本降低了 20%。编码助手“通义灵码”为比亚迪和小鹏优化了 30%以上的代码。
汽车智能化领域步入繁荣的 AI 新世界,这需要有强大的生态体系来作为支撑。而阿里云手里,是掌握着能够通向新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
野心
众多汽车和科技公司的大佬们进行展望,智能汽车不仅仅是用于代步的工具,它更是在住宅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基于此将会发展出全新的生态。
这与阿里的 AGI 目标相契合。阿里云凭借其 AI+云的战略储备,能够在车企智能化领域迅速取得进展,成为众多车企不可或缺的“水电煤”式基建。
阿里的野心并不仅限于此。它要通过生态整合这一方式,去实现人工智能的终极愿景,即 AGI(通用人工智能)。这是阿里未来发展的方向。
阿里集团 CEO 吴泳铭早前在业绩电话会上强调,我们 AI 战略的首要目标是追求 AGI,要持续追求突破模型智能能力的边界。
吴泳铭把 AGI 定义为能够完成 80%人类工作的智能体,无论是体力方面的工作还是脑力方面的劳动。一旦 AGI 实现的那一天来临,众多行业原本的商业模式都将会被颠覆,并且会进行重构。
阿里云基于他的这番构想,将汽车视作“移动的智能体”。它构建的“端云协同”架构已呈现出 AGI 的雏形:车端模型会持续学习车主的习惯,云端会调用通义大模型来进行逻辑推演,这种“分布式智能”正是 AGI 的早期形态。
近期阿里与智己的合作,便是基于这种理念。
3 月 17 日,阿里与智己发布了行业内首个“IM AIOS 系统”。据悉,借助通义千问大模型与高德地图、饿了么等阿里系生态进行了深度的结合,阿里为智己构建了“AI 外卖”的场景,用户借助自然语言指令,能够完成餐厅筛选、路径规划以及无感支付这一完整的链条。
这种服务闭环所构建的“AGI”能力,是传统 Tier1 供应商所难以具备的。车机系统能够无缝地调用支付、物流、娱乐等阿里系的服务,基于此,汽车产品也实现了更高的智能。
接下来,如果这套方案能够在宝马以及特斯拉等全球车企进行复制,那么就会孵化出一种生态体系,这种生态体系能够超越苹果 CarPlay,并且能够实现“车即服务”的终极形态。
此刻,阿里的 AI 战略正在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进行渗透。英伟达的掌门人黄仁勋曾说,AI 的终极目标是物理 AI。对于阿里云来说,在汽车行业尝试所积累的技术势能,能够向制造、医疗、金融、科研、通信等领域进行复制和延展,从而构建一个更具场景且生态化的 AI 应用版图。
据悉,阿里通义大模型已为 1000 多个政企客户提供了服务,包括商业银行、互联网公司、手机品牌、家电龙头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并且,它仍在不断加快向各个行业渗透的步伐。
通义大模型开始批量落地到千行百业的业务场景之时,企业的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之际,一个更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阿里云在这场转变当中,正在改写传统云服务的估值逻辑。
阿里的野心在此刻逐渐展现出来。它的目标是把阿里云打造成新时期的基础设施,以实现更快的增长。同时,它还朝着 AGI 的乌托邦不断前进。
重估
AI 时代发展迅猛。阿里云不但被当作阿里的新增长动力,而且也成为投资者重新评估阿里价值的关键所在。
2 月中旬,阿里宣布在未来三年会投入超过 3800 亿元。这些资金将用于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投入的总额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同时,这也创下了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历史上的最大规模投资纪录。
阿里豪掷数千亿,目的是要抢占端云协同时代的战略制高点。高盛作出预计,阿里的这笔重磅投入,其中约 8 成会用于 AI 服务器,而其余部分则会用于通用服务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以及其他业务板块。
随后,外资机构开始纷纷上调阿里的目标价。其中,高盛指出,在 AI 训练以及推理需求快速增长的这种背景之下,这一投资计划能够显著地提升阿里云的 AI 竞争力。
阿里云从互联网电商公司的领域迈向了 AI 科技巨头的行列,它携带着整个阿里巴巴集团在身价重估的道路上急速前行。
高盛的 Ronald Keung 分析师团队作出预计,阿里云的 AI 相关收入在 2026 财年会达到 290 亿,在 2027 财年会达到 530 亿元。这部分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 20%和 29%。并且能够推动整个阿里云在 2026 至 2027 财年实现 20%以上的收入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阿里云一直面临着增长速度放缓的挑战。它的营收增速从 2019 财年的 84%下降到了 2023 财年的 3.5%。然而,如今由于 AI 驱动的转型,它已经连续六个季度重新回到了三位数的增长轨道上。
近期,众多全球巨头向阿里抛出了橄榄枝。阿里的 AI 也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那就是大规模场景化落地和商业化的蝶变时刻。
2 月苹果宣布与阿里合作,为国内 iPhone 开发人工智能功能,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阿里的 AI 能力得到了国际科技巨头的认可。随后在 3 月,阿里收到了宝马递来的橄榄枝,未来宝马要借助通义模型来塑造自己的 AI 座舱。如今,又传出了阿里与特斯拉有潜在合作的消息。
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随着飞行汽车以及人形机器人等新的载体加入到智能化的浪潮当中,阿里云的服务边界会不断地进行扩展。
这场技术革命的最终结局,并非仅仅是算力方面的竞赛,而是生态体系在各个方面的全面竞争与合作。
在这场刚刚起跑的竞赛中,阿里云还得加速狂奔。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