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心智观察所】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百度的副总裁谢广军,其女儿在网上有参与对他人的“开盒”行为,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3 月 17 日,谢广军发表文章承认了这件事情,并且表达了歉意。
百度紧接着亲自参与其中,向媒体展示了针对该事件的调查过程以及结果,还进行了现场说明,并且出具了公证书,以此来证明开盒信息并非从百度泄露出去的。百度的安全负责人陈洋着重强调,公司一直以来都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同时对敏感数据进行严格的隔离。
百度将自身责任“撇清”,这把问题引向了另一个层面:一个 13 岁的小姑娘究竟是怎样做到对他人开盒的?她又是怎样熟悉开盒他人的路径的?
孩子他爸谢广军称,其未成年女儿在情绪失控时,把海外社群网站上他人的隐私信息发布在自己的账号上,随后她自己的个人信息也被曝光了。经调查得知,开盒信息来自海外的社工库,即通过非法手段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数据库。相关调查过程已获取证据,并经公证机关公证。
各家媒体渠道综合来看,基本可以确认这个所谓的社工库就是在全球有影响力且屡屡陷入舆论漩涡的 Telegram。比开盒事件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13 岁的未成年少女能够玩 Telegram,并且知道从上面花钱购买隐私数据,这是一个危险的迹象,值得国内社会各界保持警惕。
Telegram的“黑魔法”
俄罗斯企业家帕维尔·杜罗夫于 2013 年创立了 Telegram。杜罗夫先前创建了俄罗斯最大的社交平台 VKontakte(VK)。在 Telegram 创立的时候,它是以加密聊天以及隐私保护作为卖点的,从而吸引了注重安全的用户群体。2014 年用户量达到了 1500 万。2024 年突破到 9.5 亿。2025 年 3 月,月活跃用户飙升并超过 10 亿。它成为了全球第二大通讯应用,在全球通讯应用领域中,仅次于 WhatsApp。它的社会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
有趣的是,在这一过程中,Telegram 的竞争对手们给它提供了帮助。比如在 2021 年,Facebook 遭遇了全球宕机事件,而 Telegram 则趁机获得了发展,单日新增了 7000 万用户。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扎克伯格以及马斯克等一些人已经构建起了一整套的全球网络社区体系,像 X、领英、WhatsApp、Instgram 等。那么,为何 Telegram 还具备这样的魔力,能够在其中突出重围,并且屡次取得胜利呢?
因为Telegram有其“黑魔法”。
Telegram 有一个显著特点,其设计核心包含端到端加密。它还具备“阅后即焚”功能,并且采用去中心化架构。这些设计旨在为用户营造出“无审查、无监控”的沟通环境。多年来,它从基础通信工具逐步发展起来。它具备支持 20 万人的集成群组功能,还有广播式信息发布频道。它拥有机器人,比如能进行支付和翻译等操作的机器人。它也具备区块链服务,像 TON 网络。这些功能是其他网络平台难以与之相比的。
总而言之,Telegram有着鲜明的“暗网”属性。
多年来,全球黑产一直利用 Telegram 的加密功能,像进行个人信息交易、非法商品买卖以及与极端组织通讯等活动,其匿名性使得它成为了灰产的温床。此外,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Telegram 的频道功能满足了用户快速获取新闻的需求,在战乱地区(比如叙利亚内战、俄乌战争等),它成为了替代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源。
黑产离不开“黑钱”。
Telegram难道仅靠创始人自己输血来维持运营?Telegram 通过 TON 网络成为 Web3 入口,它支持加密货币支付以及去中心化身份认证,从而推动了社交与金融的融合。Telegram 长期依赖创始人自筹资金,并且曾经尝试过首次代币发行来筹集 17 亿美元,然而由于美国 SEC 的诉讼失败,之后它不断通过广告、Telegram Premium 订阅以及区块链支付来探索盈利路径。
需求决定供给。快、碎、隐这种打法属于游击战式的信息传播、分发与获取。Telegram凭借这种打法牢牢占据了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假设这位 13 岁的“百度二代”时常登录。假设这位 13 岁的“百度二代”间接知晓一些 Telegram 的玩法。那么,她从上面获取所需的开盒信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俄罗斯,“技术乌托邦”的流浪天堂?
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 Telegram 所代表的技术理念以及其意识形态底色。
为何Telegram创于俄罗斯人之手?
Telegram 为何会被各国法律以及情报部门进行各种“追杀”呢?它又为何能够在这种情况下越挫越勇呢?
创始人帕维尔·杜罗夫难道不知道 Telegram 正在为全球黄赌毒产业链提供便利吗?面对舆论场指责其作恶,他们并不缺钱,为何还不收手呢?
Telegram 的创始人杜罗夫将自己标榜为自由主义的象征。他曾有过所谓反抗权威的经历,例如在俄罗斯创办社交平台 VKontakte 时,由于拒绝配合政府审查,从而被迫流亡。这种经历使得他坚持“绝对言论自由”。Telegram 平台长期宣扬“不审查内容”,吸引了众多对传统社交媒体不满的用户群体。
帕维尔·杜罗夫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