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4 号这一天,韩国宪法法院通过弹劾案时票数为 8 票全票。随后,该法院宣布罢免总统尹锡悦。此前,这位“铁面检察官”曾亲手把朴槿惠、李明博送进监狱。如今,他成为了韩国宪政史上第二位被弹劾下台的总统。
从 2024 年 12 月 3 日深夜起宣布了紧急戒严令,到如今被罢免,这 111 天的时间里发生了政治地震。此次政治地震不仅改写了韩国的政坛格局,还让全球的目光都聚焦于此。人们纷纷在思考:谁将会接替青瓦台?中韩关系是否能够迎来转机?
尹锡悦的“政治自杀”:从戒严令到全民审判
2024 年 12 月 3 日晚间,尹锡悦忽然做出宣布,实行全国紧急戒严。他声称要“铲除从北势力”,并且派遣军队对国会以及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进行封锁。然而,这场“闪电般的戒严”仅仅持续了 6 个小时,就被国会连夜予以废除。
12 月 14 日,韩国国会通过了弹劾动议,赞成票数为 204 票。尹锡悦因此成为了继朴槿惠之后的第二位被暂停职权的总统。
宪法法院审理期间所披露的细节呈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前国防部长金龙显亲口表明“曾下达过向国会派兵的命令”。特战司令郭种根更是指出,尹锡悦在电话里要求“将反对派议员从议事厅拉出”。
这位曾凭借司法力量审判前总统的“检察官总统”颇为讽刺,最终他遭到了司法的反制。法院判定他的戒严令“严重侵犯了议员的审议权”,同时也违反了军队统帅应尽的义务。
尹锡悦的辩护律师团打算搬出美国最高法院的判例,想用“总统豁免权”来为其开脱罪责。然而,这一行为被法官当场予以驳回。就如同韩国的《中央日报》所指出的那样:他以检察官的思维来治理国家,却忘却了政治是需要妥协的。
李在明的“复仇者联盟”:从1%惜败到49%领跑
弹劾案结束之后,韩国会在 60 天内开展新总统选举。最新的民调表明,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的党首李在明,其支持率达到 49.5%,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远远超过了保守派候选人金文洙的 16.3%。
这位政治家在 2022 年曾以 0.73%的微弱差距败给了尹锡悦。如今,他凭借着弹劾的态势又重新归来。
李在明的重要策略是“务实外交”。他多次公开对尹锡悦“过度亲美亲日”的行为进行批评,并且主张在发展对外关系时要做到平衡,尤其要注重发展对华关系。
今年 2 月在接受美媒采访时,他直接说道:“韩国无法承受与中国关系疏远所带来的代价,半导体产业链必须摆脱政治因素的影响。”这和尹锡悦在执政期间大力配合美国对中国实施芯片封锁,以及在台海问题上触碰底线的行为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对比。
中韩关系破冰信号:从价值观外交到搬不走的邻居
尹锡悦执政时期的韩国外交呈现出“价值观优先”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中韩贸易逆差在 2024 年出现了大幅增长,达到了 180 亿美元。同时,韩国车企在华的市场份额也出现了明显缩水,缩水幅度达到了 37%。
去年 11 月中国对韩试行免签政策,单月就吸引了超过 30 万的韩国游客;华为的 14 纳米芯片设计工具实现了全流程国产化,在封锁的环境下硬生生撕开了一个缺口。
若李在明上台,中韩关系或迎来三重转机!
首先是经贸方面出现回暖态势:共同民主党已经释放出相关信号,其计划重新启动中韩自贸协定的升级谈判,同时还将推动半导体产业链实现“去政治化”。
其次是朝韩关系的缓和:尹锡悦编造“朝鲜袭击事件”的阴谋被揭露之后,李在明提出要恢复南北之间的对话,以此来缓解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首先是战略平衡方面:当遭遇特朗普政府对韩征收 25%“对等关税”以及削减半导体补贴等情况时,韩国新政府或许会降低对“印太战略”的介入程度,同时会加强与中国的区域合作。
美国的焦虑与中国的底气
尹锡悦倒台使得美国坐立不安。五角大楼原本计划在 2025 年于韩国部署中程导弹,如今这一计划恐怕会被搁置。如果韩美日铁三角出现裂痕,那么印太战略的根基将会受到动摇。
中国方面,量子通信基站已经将全球 60%的海运航线覆盖。跨境电商通过“数字清关”的方式,把物流时效压缩到了 72 小时,这个时间比美国的传统模式快 3 倍。
这场博弈的终极答案隐藏在两组数据之中。其中一组数据显示,韩国有 54%的半导体原料依赖从中国进口。另一组数据表明,中国的锂电池产能占全球的 76%。
台积电前高管林本坚曾说:“政治与商业理性相互捆绑之时,盟友阵营必然会出现裂隙且不断滋生。”
尹锡悦走出总统官邸后,首尔街头还有民众举着“谢谢中国”的纸板。这场弹劾风暴所留下的,一方面是韩国政坛的权力更迭,另一方面更是一个启示:真正的邻居,不会在价值观高墙上崛起,而是会在务实合作中播种希望。
你们觉得尹锡悦下台这件事,会对中美产生什么样的实质性影响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