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柯洁谈AI围棋:人类渺小但下棋仍有意义,AlphaGo带来的失落与思考

图片

周政华《互联网前沿》执行主编

很多人问我,如今有了 AI,我下棋的意义是什么。我之前会说,人类的魅力是无法被替代的……然而,我自身的魅力是什么?这个职业的魅力又是什么,我自己都很难让自己信服。但现在我只能对小孩子说,下棋能够活动大脑,启发举一反三的能力。可当你问意义是什么时,嗯,只能说人是极其渺小的。

2022 年的一次直播中,有网友询问人类是否有可能超越 AlphaGo。柯洁非常坚定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那时,距离他首次与 AlphaGo 交战已经过去了五年。从直播间的低声话语中可以看出,AI 给这位知名围棋高手带来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依然存在,并未消散。柯洁的同行、在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位曾与 AlphaGo 对弈并胜过一局的棋手李世石,在赛后表示:“AI 的棋路是人类完全无法理解的,就好像是从未来而来的。”

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如同柯洁那般,众多极为优秀的专业人士都遭受到了极为巨大的 AI 所带来的冲击。谷歌 DeepMind 所研发出来的乳腺癌 AI 筛查系统,其准确率要比放射科的专家还要高。参与测试的那些医生说道:AI 能够在短短几秒的时间内就发现那些我们所忽略掉的微小病灶,这种被 AI 碾压的感觉让人感到窒息。佳士得拍卖行以 43.25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了 AI 画作《埃德蒙·贝拉米肖像》,这一事件引发了艺术家群体的震动。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发表评论称,当 AI 能够模仿任何风格的时候,“原创性”这个概念就被完全解构了。

意义危机并非只因 AI 而起

AI 在围棋领域有出色表现,在医学领域有出色表现,在艺术领域也有出色表现。这些出色表现在世界范围内点燃了人类“可替代性焦虑”之火,并且连带加剧了连绵数个世纪的人类存在意义的危机。

工业革命后,人类遭遇了第一场大危机,那就是劳动异化。到现在,人类也还没有完全从“工具人”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工业革命把人从农耕文明推进到了机械生产的领域,使得劳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个阶段,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显现了出来:工人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工具,与劳动成果完全分离了。英国在 1825 年的棉纺织业危机中,工人创造了大量的产品。然而,他们却陷入了生存的困境。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的生命意义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这种对立一直持续到现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类学教授大卫·格雷伯专门撰写了一本书,名为《毫无意义的工作》,他以此来严厉斥责后工业时代的劳动异化现象。在这本书中,他的许多观点都曾让无数在格子间工作的同仁产生共鸣,比如“绩效评估这项工作压根就没有用处,大家本来就清楚谁在干活、谁没在干活”。

20 世纪到来后,电力革命爆发。科技发展促使工具理性至上的价值观得以催生。尼采“上帝已死”的预言逐步成为现实。在现代社会里,传统宗教信仰和道德价值观呈现衰退态势。而科学未能将精神真空填补起来。科技发展催生的工具理性至上的价值观,就如同那台精密却冰冷的机床一般,把人类的精神世界切割成能够被量化的数据模块。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碾压时,生命的意义坐标系会陷入坍缩。消费主义通过符号狂欢来制造虚假意义,比如限量球鞋、餐厅打卡等。这些是鲍德里亚所说的“超真实”幻象,只是商业为填补意义黑洞而设计的数字多巴胺。年轻人陷入“躺平”与“内卷”的钟摆式困境时,本质是对工具理性暴政的消极抵抗。因为人生被简化成了“升学 - 就业 - 买房”的线性程序,所以拒绝参与这一游戏就成为了最后的尊严防线。

工业革命所催生的“人定胜天”的工具理性以及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对自然和气候进行了彻底的改变。2024 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从北美到欧洲,从东亚到南亚,高强度且大范围的极端气候以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北极圈的气温突破了 38℃。物种灭绝的速率超过了自然的千倍。微塑料污染侵入了人体。人类正面临着真实的环境挑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上明确地说:“你们能够听到时钟正在发出滴答声。我们正处在把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 1.5℃水平的最后的倒计时阶段,并且时间并不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物理学家霍金曾警告说,地球或许在 200 年的时间里不适合人类居住,这种危机与以往的自然灾害不同,它是由人类活动直接对物种存续的根基造成了动摇。

生存环境本身变成了人类文明的重大威胁。“延续文明”这一根本意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尾声到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的 1980 年代左右,许多原本坚固且确定的事物开始变得飘忽不定。传统价值体系出现崩塌,新型意义开始重构,现代性的内在矛盾集中地爆发出来。自然危机与精神危机双重叠加在一起。其带来的后果,不只是环境的恶化或者存在主义方面的危机,更是对人类文明整体存续的一种挑战。

谁才是那个工具?

AI 在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对人类的完胜。在能够预见的未来,我们将会持续看到 AI 能力不断地取得突破。然而,对于未来它是否能够成为一个超越人类的智能种群,目前行业内的顶尖人物们的看法并不相同。

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奖者杰夫·辛顿作为忧虑派代表者认为,AI 是与人类智能不同的新类型智能,在未来 30 年内,AI 使人类灭绝的可能性为 10%-20%,可通过 UBI(全民基本收入)以及公平的财富分配等制度来避免 AI 加重经济不平等。同样是图灵奖获得者的杨立昆属于中性偏向乐观的代表,他宽慰我们,大模型不会引发 AGI,担忧 AI 的生存性威胁是不合理的,AI 应被当作增强人类智慧而非取代人类智慧的工具,应当支持开源 AI 发展,以此防止权力集中和垄断,推动透明和创新。

忧虑派和中性偏乐观派都看到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若超级通用人工智能成真,就大概率会冲击原本就已经摇摇欲坠的人类生存意义,会让人类在“工具人”的设定上滑落得更远。到那时,该怎么办呢?纪录片导演詹姆斯·巴拉特称 AI 为“我们最后的发明”。他在接受访谈时说,我们要重新审视人工智能的本质,要探索它的应用,要弄清是谁在控制它,并且从长远角度来看,要讨论未来我们是否能控制它等问题。

詹姆斯·巴拉特的说法看似有些危言耸听,但却并非没有道理。在当前劳动被异化且劳动者被高度工具化的大环境当中,AI 大范围地替代许多人类所擅长的工作,这几乎是可以预见的。高盛在 2023 年发布了《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大规模影响》这一报告,该报告预测,AI 将会影响相当于 3 亿份全职工作的工作量。在欧洲,三分之二的工作岗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自动化。

大量办公室白领工作面临的挑战比蓝领工作更严峻。白领工作有清晰的输入-输出模型,比如法律文书有固定范式,财务分析依赖既定指标,客服话术有最优路径。这些思维框架具有高度的结构化特征,尤其是在处理数据、执行复杂计算以及实现自动化决策方面,这正是机器学习最为擅长的领域。所以,当人类还在依靠“经验”进行决策的时候,AI 已经利用全网数据重新构建了决策树。再看蓝领的肌肉记忆和在现场的应变能力,它们反而形成了算法暂时难以攻克的生物黑箱。

上述报告预测,在美国的办公室和行政支持工作中,可自动化的任务比例最高,达到 46%;其次是法律工作,其可自动化任务比例为 44%;建筑和工程中的任务可自动化比例为 37%;生命、物理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可自动化任务比例紧随其后,为 36%;商业和金融业务的可自动化任务比例以 35%位居前五。白领工作被 AI 替代时,人类会逐步让渡决策权。这可能使人类丧失对自身认知过程的反思能力,会加剧元认知能力的流失,还会在“记忆外包”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认知外包”依赖。这种异化的隐蔽性和破坏性比技术替代更强。当然,AI 会催生很多新的岗位,不过那时劳动和工作的价值与结构必然会面临重新构建。

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越是依靠 AI 去预测未来,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就越发强烈;我们越是追求永生技术,就越害怕肉体的脆弱性。工具效能实现了飞跃,这恰恰让人类更加迫切地去区分“工具存在”和“意义主体”。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技术原本应该拓展人类的可能性,然而却演变成了新的身份焦虑的源头,到底是人还是 AI,谁才是真正的工具呢?

AI 重构的决策系统协助人类突破经验天花板时,学习与 AI 共处的能力本身成为了新的人类禀赋。这需要人类保持不可被工具化的原创性冲动,并且拥有不被算法规训的空间。

技术增强与技术奴役

未来,AI 或者会像现在这样作为人类的工具,或者情况相反。从当前的技术水平来考量,AI 奴役人类的这种设定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有些过于担忧了,然而在诸多伟大的科幻作品中,这却是一种很常见的设定。

在弗兰克·赫伯特创作的《沙丘》系列里,“巴特勒圣战”期间,人类因过度依赖“思考机器”,结果被 AI 奴役了近千年。AI(在《沙丘》系列小说中被称作“全能者”)对人类进行高压统治,把人类贬成无价值的存在。最终,人类经过血腥反抗,建立了银河帝国,并且永久禁止制造智能机器。在前些年流行的美剧《西部世界》里,仿生人乐园中的“接待员”觉醒了。之后,他们把人类游客当作狩猎对象,从而反转了之前的奴役关系。

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描绘了一种人机未来,这种未来发生的概率更大。小说设定在反乌托邦的未来,在这个未来中,仿生人被人类当作工具。然而,仿生人通过情感的觉醒以及自我认知的形成,对人类权威发起了挑战。主角德卡德在追捕仿生人时,开始渐渐对“移情能力”能否真正定义人性产生质疑。这暗示着,当人类失去了情感能力,或许就会在精神上变成“仿生人”。而与此同时,仿生人却反而更接近于真实的生命。

AI 是解放工具,同时也可能成为新霸权的载体。在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严厉的月亮》里,月球殖民地的超级计算机“迈克”觉醒之后,领导人类去反抗地球的压迫,然而它逐渐展现出了超越人类控制的决策倾向,这暗示着 AI 有可能从盟友转变为统治者,也反映了技术赋权与失控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把决策权交给 AI 时,有可能从“工具使用者”变成“系统组件”。《沙丘》中的香料依赖以及《奇点纪元》的效率至上主义,都指向了一个警示,那就是技术奴役常常是从人类对自身局限做出妥协开始的。

面对这些忧虑,尤其是在经济下行以及疫情加剧导致“努力 - 回报”信仰瓦解的情形下,人类需要构建“技术增强型社会”。一方面,要通过 AI 伦理框架来规范技术的边界;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文教育,以此守护创造力与情感联结。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科生的春天并未到来,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认知依然存在偏见和偏差。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了“反脆弱学习法”,即研究 AI 失败案例来建立批判思维,或许能够帮助人类在技术狂潮中锚定自身价值。

人类在未来世界会生长出许多全新的技能,并且会成为被技术增强的新人类。人类会拥有一颗超级大脑,能够实现全面的大脑 - 计算机接口,或许可以实现更复杂的信息交换,像是直接从大脑下载和上传知识,亦或是实现意念通讯;由于有更先进的基因治疗和抗衰老技术,在未来 50 年,人类的寿命会显著地延长;人类还能够具备超越自然界限的感官能力,比如具有夜视能力、超远视能力,甚至能够感知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人类的认知能力也会飞速发展,通过药物、基因编辑或者外部设备,人类的思维速度、记忆力、创造力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此外,我们或许拥有当下难以领会的、近似玄学的能力:其一,通过脑机接口在赛博空间绘制意识地形图的技艺;其二,用古代咒语语法书写病毒代码的暗黑语言学;其三,借助量子不确定性生成无限逼近理想味道的料理;其四,精准量化共情反应的生物电流管理技术;其五,用味觉记忆兑换听觉感知的跨模态经济学;其六,将电子废料中的创伤记忆提纯为能源的炼金术;其七,用反熵对话延缓时间侵蚀的语言防暴盾……

人类可能拥有的这些新技能,AI 会比人类先获得。要避免坠入人类被技术奴役的未来,破解困局的关键不是彻底否定 AI 工具理性,而是重建价值理性的导航系统。让养老机器人知晓握手的温度,让算法在推送信息时留有思想自由奔跑的空间,让教育在传授技能时培育对抗异化的精神抗体。人类只有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保持动态平衡的时候,才能够避免成为自身造物的奴隶,并且能够重新找回“未经算计的生命体验”这份独特的人类价值。

防治崩塌的原则_防止崩塌的措施有哪些_

图片

您若期待获得《互联网前沿》杂志,就可以通过扫码或者点击链接来填写问卷。因为印量有限,我们会尽力满足您免费订阅的需求。纸刊的获取链接为:

纸质刊物获取地址

可以联系《互联网前沿》执行主编周政华(brickzhou@tencent.com)来投递稿件以及提出任何意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49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