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微软与OpenAI合作现危机?OpenAI与CoreWeave签订119亿美元算力服务合同

微软OpenAI的联姻亮起了“黄灯”。

3 月 11 日,OpenAI 宣告与 AI 云计算提供商 CoreWeave 达成了一份合同。这份合同为期五年,价值达 119 亿美元。CoreWeave 将会为 OpenAI 提供算力服务。据悉,此交易让 OpenAI 获得了 CoreWeave 约 3.5 亿美元的股份。

CoreWeave于 2017 年成立。它提供基于英伟达 GPU 的云端算力租赁服务,此服务可用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场景。CoreWeave 与英伟达关系紧密,是最早大规模运用英伟达 GPU 的云计算厂商。在大模型问世之前,它就储备了大量英伟达 GPU。CoreWeave 与英伟达关系亲密,这使得它享有优先获得英伟达 H100/H200 及 Blackwell 架构 GPU 的便利。正因如此,它获得了一众大厂的青睐,这些大厂纷纷采购其算力服务。

3 月 3 日是当地时间。CoreWeave 提交了一份 IPO 招股书。它申请在纳斯达克进行上市。预计能够筹集大约 40 亿美元的资金。其估值目标超过 350 亿美元。

OpenAI 在上市前夕向 CoreWeave 提交了价值百亿美元的大订单,同时还成为了 CoreWeave 的股东,其力捧 CoreWeave 的意图十分明显。

从财务方面来看,CoreWeave 在 2024 年的营收达到了 19 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幅度超过了 700%。然而,它的净亏损为 8.63 亿美元,累计亏损已经达到了 15 亿美元。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采购 GPU 来建设 AI 基础设施。

这个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庞大,需要客户承担费用。因此,有些投资者对 CoreWeave 的增长能持续多久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如果微软和 Meta 等大客户降低对外部云服务提供商的依赖,可能会给 CoreWeave 带来不利影响。要知道,CoreWeave 的主要客户是微软,微软对公司 2024 年营收的贡献占 62%,与 2023 年相比增长了 8 倍。Cohere 是 CoreWeave 的客户。

CoreWeave 明确表示它与亚马逊的 AWS 存在竞争关系。此前有报道称,微软因交付问题和错过最后期限而放弃了与 CoreWeave 的部分合同,这一点是比较微妙的。CoreWeave 随后否认了这一报道,但微软对 CoreWeave 具有重要性,这是显而易见的。正因如此,CoreWeave 有动力去寻找新的大客户和新的大金主,以防止所有鸡蛋都放在微软这个篮子里。

微软对 OpenAI 拥有一定程度上能决定其生死的能力。微软不仅是 OpenAI 的重要股东,而且还是算力提供方。上周,OpenAI 的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称,OpenAI 已经没有更多的算力空间了。

奥特曼自然不会甘愿成为微软的附属品。他需要去寻找能够替代算力的地方,而 CoreWeave 就是极为合适的一个对象。尤其在 OpenAI 与微软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淡的现在,这笔交易使得 OpenAI 能够更加安心地去发展自己的大模型,也不用再为受到微软云计算限制而担忧。

微软不会将 AI 的所有希望和筹码都押注在 OpenAI 身上,因为那样就如同自废武功。微软持续开发自己的大模型 MAI,由此两家公司的竞争态势愈发明显。微软宣称,MAI 能够与 OpenAI 的 o1 以及 o3-mini 相匹敌。

微软与 OpenAI 建立了紧密合作,然而,两者的独立地位决定了他们未来很有可能会分道扬镳。2024 年 6 月,在摩根大通举办的第二十届全球中国峰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蔡崇信对大洋彼岸的“当红炸子鸡”做出了这样的点评。

在商海见惯了分分合合的老玩家,就是看得更远。

01

2019年7月,微软拿出10亿美元注资OpenAI。

协议规定,微软成为 OpenAI 的唯一云供应商以及“首选商业化伙伴”,而 OpenAI 把其大模型训练转移到了 Azure 云平台。在此之前,OpenAI 曾经是谷歌云排名处于前五的企业客户。也就是说,微软的注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提供云服务来进行资源置换的,实际投入的资金并没有那么多。

毫无疑问,这是硅谷近年来最成功的一笔押宝。

GPT 突然出现,使科技行业的“老企业”微软在 AI 时代再次站到了前沿。微软的人工智能服务开展得很有成效,并且传统的 PC 业务在 AI 的辅助下,想象空间也得到了拓宽,公司的市值达到了 3 万亿美元。在那个时候,奥尔特曼曾用“科技业最好的基友关系”来称赞与微软的合作。

微软可以拿到 75%的利润分成直至收回投资。

然而,再好的合作也是阶段性的,各方总归会有自己的算盘。

OpenAI 是一家“小而美”的非盈利组织时,微软能够给予它足够的自由度,因为微软赌的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允许有试错的空间。但是,当这种可能性转化为落地的成果,需要纳入商业版图进行谋划之后,微软就需要考虑更多现实的数据,并且要强化对 OpenAI 的掌控力。

OpenAI 管理层经历了多次动荡,并且奥尔特曼在媒体前的存在感越来越强,这让微软察觉到这家独角兽不像起初看起来那样温顺。

此外,OpenAI 的初创团队在商业化方面一直持有矛盾的态度。据知情人士所说,很多时候 OpenAI 有开源的意愿,但却被微软所阻止,并且双方的理念分歧变得越来越难以调和。

2023 年 10 月发生了 OpenAI 董事会解雇奥尔特曼的风波。微软 CEO 纳德拉是在事后才得知此事。据媒体的报道,奥尔特曼很快在各方的声援下重新回到了 OpenAI。然而,这次解雇事件使得微软董事会对 OpenAI 的信任度大幅度降低,他们要求纳德拉改变微软的 AI 策略,不能再依赖 OpenAI。

更重要的是,GPT的商业化进展没有达到微软的预期。

OpenAI 的用户群体越来越庞大,这导致它对算力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奥尔特曼一直在向微软请求更多的资金和计算资源。据预测,OpenAI 要到 2029 年才有希望实现年度盈利,这也就意味着微软需要承担的成本会越来越多。

据报道,从 2023 年下半年开始,微软对待 OpenAI 提出的要求变得不再认真。奥尔特曼察觉到“基友关系”已破裂,于是转而开始寻找新的资方。

在这一时期,奥尔塔曼开始频繁地前往中东国家。他与沙特、阿联酋等国的主权基金进行合作洽谈。“石油爹”拥有充足的资金,但在技术方面与硅谷存在明显的差距。正因如此,“石油爹”愿意给予奥尔特曼更大的自由空间。

2024 年,奥尔特曼通过打造 AI 芯片的方式与孙正义建立了联系。孙正义近年来较为失意,一直想重新回到聚光灯下,奥尔特曼搭上了他。

2024 年 10 月,OpenAI 完成了 66 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有 Thrive Capital、英伟达、阿联酋主权财富基金、软银等公司。微软拿出了 5 亿美元参与。尽管微软参与了,但明显已不再占据主导权。

奥尔特曼会做两件事,一是拉来更多的投资者,二是绕过微软直接推销 OpenAI 的服务类产品。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推介活动里,他会强调企业与 OpenAI 团队直接接触能够获取最新模型,同时也能有更大的机会获得定制 AI 产品。

OpenAI和微软早已貌合神离,甚至分手都是可选项了。

02

实际上,微软在押注 OpenAI 获得成功之后,一直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具备潜力的 AI 初创企业,从而打造出了遍布全球的 AI 投资版图。

2022 年,微软、英伟达、比尔·盖茨以及领英创始人雷德·霍夫曼共同投资 15 亿美元,扶持起了 AI 初创企业 Inflection。Inflection 发布的聊天机器人 Pi 宣称能与 OpenAI 的 GPT - 3.5 相媲美,在当时的业界,它被一致视为有望崛起的硅谷黑马,一度被称作“OpenAI 最大的对手”。

在OpenAI逐步脱缰后,微软来了一招釜底抽薪。

2024 年 3 月,微软与 Inflection 达成了一项协议。Inflection 向微软授予了技术授权。Inflection 从专注于个性化聊天机器人转变为与商业客户展开合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苏莱曼加入了微软。微软将成立一个新的组织,名为 Microsoft AI,专门从事 Copilot 和消费者 AI 的产品研发工作。苏莱曼担任该业务的 CEO,并且直接向纳德拉汇报。大部分员工也一同加入了微软。

苏莱曼在 AI 领域深耕的时间比后来居上的奥尔特曼更久。他是 DeepMind 的联合创始人。2014 年,谷歌以 6.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DeepMind,之后苏莱曼担任了谷歌人工智能产品和政策副总裁。

微软强调在官宣任命之前,纳德拉已经将相关消息告知了奥尔特曼。然而,坊间有传闻称这两人的关系不佳,在 AI 发展方向上存在着极大的分歧。面对媒体,苏莱曼也承认在与 OpenAI 的工作交流中,有时会“出现摩擦”。

微软的这一行动,无疑使它与 OpenAI 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且加快了这种远离的速度。

2024 年,OpenAI 研发出了 o1 模型。不过,OpenAI 不允许微软去查看 o1 推理过程的“思维链”。正因如此,苏莱曼无法迅速在微软自有的 AI 模型中对相关编程进行复制。

科技极客们在技术方面有相互比试的心气。微软的 AI 团队花费几个月时间复现了 OpenAI 的成果,并且在 Copilot 中推出了基于 o1 模型的 Think Deeper 功能。苏莱曼宣称,OpenAI 的模型主要专注于纯数学和科学问题的解决,而 Copilot 则专注于并列比较和消费者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事件让双方的矛盾进一步被激化了,同时也促使微软自研大模型的进展加快了。

媒体报道称,微软在内部已开发出人工智能模型 MAI,正在测试其在各种任务中执行的效果。微软有意用 MAI 直接替代 OpenAI 的 o1、o3-mini 等核心模型,并且有计划将 MAI 推向市场。此外,为了进一步分散风险,微软还在尝试马斯克旗下 xAI 的模型以及 DeepSeek 和 Meta 提供的开源模型。

目前,微软自研 AI 的表现究竟怎样还不明确。然而,微软作为一家老牌科技巨头,绝对不会将自身的命运交付给他人。

03

OpenAI 在成立之初带有很强烈的理想主义特质,它强调利他主义,其打造非盈利组织的目的是为了防止 AI 尖端技术仅仅被少数巨头所掌控。

因此,奥尔特曼在与微软达成注资协议时,有一项较为特殊的补充条款。该条款规定,一旦 OpenAI 实现了 AGI(通用人工智能),就将停止允许微软使用 OpenAI 开发的任何新技术。

微软和 OpenAI 的分歧日益增大,于是两家公司怎样去界定 AGI 这件事就成为了舆论所关注的重点。

普遍的说法是,AGI 指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种理想状态。这种状态下,AI 能够像人类那样学习、理解、思考,并且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任务和情境。

近来,奥尔特曼多次宣称,OpenAI 距离实现 AGI 尚有一定距离,在一两年的时间内无法达成。然而,他认为“AGI 的到来将比大多数人预期的要早”。在奥尔特曼看来,行业已经触及到了“已知的未知”,总体的方向是清晰的,所需要的是快速地推进。

纳德拉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态度,他说:“我们应当关注人工智能是否在创造现实世界的价值,而不应盲目地去追求像 AGI 这类奇思妙想。”在近期的播客采访里,纳德拉的态度更为直接:“我们自己宣称达到了某个 AGI 里程碑,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说法,纯粹是在利用基准测试来耍把戏。”

由此可见,面对同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是屁股决定脑袋。

有媒体爆出了内部文件,这直接把科技业的“画皮”给撕碎了。文件表明,在 2023 年,两家公司达成了一致,即 OpenAI 开发出一个能够创造至少 1000 亿美元利润的人工智能系统,就可以被视为实现了 AGI。

所谓的“人工智能里程碑”被营收数字所定义,这是很荒唐的。

2025 年已至,云业务增长速度放缓,指标未达资本市场预期,这导致微软股价波动起伏,在 2 月底更是跌破 3 万亿美元的关口。

资本市场对科技公司是否应大力投资人工智能技术存在疑虑。一些评论人士指出,微软向来具备商业模式稳健和资金流稳定的优势。然而,近三年的 AI 浪潮使微软承受了过高期望。此前,微软预估 2025 年的资本支出将超 800 亿美元,但“AI 带来的巨额利润”只是幻想,并未真正到手,微软也在重新考量投资策略。

1 月,在奥尔特曼的促使下,特朗普开启了 AI 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星际之门”。OpenAI、软银和甲骨文投入了 1000 亿美元,而微软未参与其中,并且还终止了几份与云计算服务器相关的合同。依据最新的协议,微软依然拥有 OpenAI 新增云计算容量的“优先购买权”,不过 OpenAI 也能够去寻求其他公司的支持,二者不再是独家的合作关系。

这意味着微软对 OpenAI 另寻新欢持默许态度,而 OpenAI 公开与 CoreWeave 牵手这一行为,也是微软所同意的。从利益角度来看,双方默许可以发展新的关系,只能说,他们的婚姻走到这一步,基本上就进入倒计时了。

今年4月4日是微软成立50周年的纪念日。

媒体报道称,微软正在发送媒体活动的邀请函。纳德拉将会出席,苏莱曼也将会出席。他们有可能会在这个活动中,发布面向消费者的新的人工智能以及 Copilot 的最新进展。

从这方面来看,微软与 OpenAI“分手”的速度,也许会比外界所预估的要更快一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88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