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激光雷达只能成为汽车上的“奢侈品”呢?它为何不能像摄像头那样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呢?上海灵昉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臧凯如此问自己。
他希望激光雷达能够变得更轻,他希望激光雷达能够变得更小,他希望激光雷达能够变得更智能,他希望激光雷达能够变得更便宜。他认为激光雷达不会仅仅局限于智能汽车上,而是会进入无人机,会进入机器人,会进入手机,甚至会进入更多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2024“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
小微组
三等奖
专业赛
集成电路
灵昉科技
项目名称:高分辨率固态激光雷达芯片和系统
这一路走来,灵昉科技历经了众多技术攻关以及商业模式的探索。并且在“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得了小微组三等奖。与奖项相比,臧凯更为看重的是,此次比赛让他和团队更加确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在他的观念里,这次比赛就如同一场“集体头脑风暴”,评委的问题、市场的反馈以及行业的讨论,都让他们看得更加清晰,走得更加坚定。
@上海科技:
灵昉科技到底在做什么?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话解释一下?
@臧凯:
我们希望把激光雷达变得像摄像头一样便宜、轻便、普及。
传统的激光雷达具有体积大以及价格贵的特点,主要被应用于高端自动驾驶汽车上,一台激光雷达的成本能够高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然而,我们所做的是固态激光雷达,通过用芯片级架构进行重新设计,使得它变得更小、更轻,并且成本也更低,在未来甚至能够达到摄像头的价格水平。
我们相信,未来激光雷达不会仅仅作为车上的高端选配存在。它会进入更多的智能设备领域,例如无人机,也会进入扫地机器人领域,还会进入安防系统领域,甚至在未来的智能手机中也会有所应用。
@上海科技:
激光雷达要实现“降本增效”,其难点究竟在哪里呢?您觉得灵昉科技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呢?
@臧凯:
激光雷达的核心挑战就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做出更强的性能。
过去的激光雷达主要为机械式或者半固态的。它本质上属于精密光电器件,存在造价高以及寿命短的问题。而我们的做法是,促使激光雷达走上“芯片化”的道路,使其能够像摄像头那样进行规模化生产,从而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
我们改变了激光雷达的扫描方式,使其能够像摄像头那样工作,且无需复杂的旋转部件。这样做使得成本、可靠性以及功耗都得到了优化,从而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大规模应用。
@上海科技:
从实验室到市场,最难的是什么?有没有遇到过“至暗时刻”?
@臧凯:
最难的其实不是技术,而是市场信任。
我们推出的是全新的产品,在之前的市场中从未有过。正因如此,许多客户起初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早期寻找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诸多质疑,例如“这项技术真的可以被应用吗?”以及“你们的产品能够比传统激光雷达更优秀吗?”
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怎样让客户对我们产生信任。最终,我们采取了“跨越鸿沟”这一策略,首先与头部客户展开深度合作,协助他们把第一款产品落实到位,接着再逐步将其推广至更广泛的市场。
@臧凯: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无人机、扫地机、割草机等领域。
行业无人机在飞行处于复杂环境时,比如夜间或者存在电磁干扰的情况下,传统视觉方案容易出现失效的情况,然而我们的激光雷达却能够提供稳定的环境感知能力。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无人机企业开始选用我们的技术。
@上海科技:
这次“创·在上海”大赛,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臧凯:
初赛之时,恰为最初参赛之际,彼时我们的产品正处于研发阶段,当时并无明确的客户在使用。无论是在车领域还是机器人领域,随着参赛过程的不断推进,我们逐渐察觉到我们的产品开始被行业所接纳,行业的共识也逐步形成。可以说,真正目睹了一个产品技术从初步的预研逐步转变为研发,从研发转变为产品,产品又从小批量走向大批量的这样一个产业化落地的过程。
大赛的辅导对我们有帮助,让我们能更清晰地展示产品价值。同时,我们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并且从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里获得了启发。
@臧凯:
评委的问题对我们的商业计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初赛时,评委询问我们在机器人市场中如何选择合作对象,之后我们回去进行了研讨,并将市场细分为无人机、割草机、扫地机等几大类。复赛时,评委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便深入研究了行业无人机的应用场景,明确了产品在其中的不可或缺性。
@上海科技:
如果把创业比作航海,你觉得灵昉科技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臧凯:
我们刚刚穿越技术风暴,即将驶向商业化的新大陆。
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成功解决了最为困难的技术问题。如今,产品已然步入量产阶段,并且市场也在以较快的速度予以接受。在此之后,关键在于怎样能够站稳脚跟,将市场进一步做大,促使激光雷达成为未来世界中不可或缺的“标配”技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