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全球功率半导体产业链深度调整。在这一年,江苏宏微科技交出了一份成绩单,这份成绩单颇具战略定力。年报数据表明,公司全年营收为 13.31 亿元。净利润因行业周期以及减值计提的影响,出现了阶段性亏损。然而,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了 8.24%。车规级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一直稳居高位。SiC MOSFET 芯片等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家功率半导体领军企业处于行业低谷期,它正在通过“技术攻坚”以及“市场卡位”这两种方式的双轮驱动,为新一轮的产业复苏积攒势能。
技术破局:第三代半导体打开成长天花板
行业面临下行压力时,宏微科技作出了逆势而为的决策,加大了技术研发的投入。在 2024 年,其研发投入达到了 1.1 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1.54%。同时,研发人员在公司中的占比提升到了 17.66%。通过这些举措,宏微科技形成了 133 项专利技术,构建起了一道坚实的护城河。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取得了关键突破。1200V/40mΩ 的 SiC MOSFET 芯片通过了可靠性验证。车规级 1200V/13mΩ 芯片进入了评估阶段。自主研发的 SiC SBD 芯片已经得到多家客户的验证,并且开始小批量出货。这些进展表明公司正式进入了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化的赛道。
技术突破的背后有着精准的战略预判。当前,全球功率半导体行业正处在结构性变革之中。根据 Yole 的数据显示,SiC 器件的市场规模将会以 25%的年复合增速进行增长,并且会在 2029 年突破百亿美元。宏微科技凭借“硅基+碳化硅”双技术路线,构建出了涵盖 650V 至 1700V 的全电压产品矩阵。在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以及光伏储能等高压场景方面,它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其第七代 IGBT 模块的性能与英飞凌 EDT3 技术相当,1700V M61 模块更是达到了行业领先的水准,为国产替代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市场突围:三极增长架构初现雏形
在市场端,宏微科技展现出强大的客户穿透力。2024 年,公司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智能工业”三极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车规级模块累计出货达到 120 万只。280A - 820A 灌封模块通过了 AQG324 认证,并且打入了头部车企的供应链。在光伏领域,1000V 三电平定制模块实现了大批量的交付,储能用 650V 产品也同步实现了放量。在工业控制领域,公司与汇川技术、台达集团、英威腾等龙头企业进行了深度绑定。通过深度参与客户的需求场景分析,形成了“定制化产品+联合开发”的协同创新模式,持续巩固了公司在功率半导体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场的突破,产品成功进入了日立能源、西门子、伊顿等国际巨头的供应链,这标志着公司的技术实力得到了全球头部客户的认可。这种“本土深耕”并且“全球拓展”的双线布局,能够有效地对冲单一市场的波动风险。当前,公司的车规产品涵盖了电控系统以及 OBC 电源等核心场景。在 800V 高压平台的发展趋势之下,SiC 模块实现产业化突破,有望开启 10 亿元级别的新增市场空间。
行业透视:周期底部孕育结构性机会
从行业的整体情况来看,2024 年功率半导体市场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消费电子等传统市场的需求比较疲软。然而,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AI 算力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根据 Omdia 的预测,在 2025 年,全球 IGBT 市场的规模将会达到 357 亿美元,并且其中中国市场所占的比例超过 40%。宏微科技进行了阶段性调整,此调整与行业周期产生了共振。在下半年,其营收环比增长了 9.13%,工控订单开始企稳并呈现回升态势,这显示出了边际改善的信号。
国产替代浪潮之下,公司的战略布局展现出了更强的前瞻性。一方面,公司实现了 12 英寸晶圆量产工艺的突破;另一方面,与华虹宏力等产业链伙伴进行了深度协同。通过这些举措,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和交付稳定性得以持续提升。当前,有 2.6 亿元的在建工程主要投向车规级产线的扩建。等到 2025 年产能释放之后,公司有望在行业复苏周期中抢占先机。
宏微科技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其选择展现出了中国功率半导体企业的进化路径。它通过研发投入来穿越周期,凭借技术突破重塑价值。随着 SiC 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行业库存周期触底,这家拥有 43 项发明专利的硬科技企业,正步入业绩与估值双击的关键时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