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特斯拉与国内品牌宇树科技、灵宝CASBOT领航工业应用

图片

对话丨邹蔚

作者 | 惜文

2025 年被看作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开始之年。特斯拉打算生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用于在工厂中进行测试。并且预计到 2026 年,产量会扩大到 5 万至 10 万台。

在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司以宇树科技为代表,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同时,更多的机器人品牌开始显现出来,并且获得了产业和资本的喜爱与青睐。

最近北京海淀出现了一家未来独角兽人形机器人品牌,名为灵宝 CASBOT,它完成了超亿元的天使轮融资,是由联想创投、国投创合以及河南资产基金等多家机构联合投资的。

灵宝 CASBOT 于 2023 年创立。它的定位较为特别。主要致力于工业场景,像流水线、应急救援以及井下作业等。

2024 年 11 月发布了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 CASBOT 01 。它具备 52 个自由度 ,拥有 550T 算力 ,续航时间为 4 小时 。该机器人支持复杂运动 ,像跑跳等 ;也支持精细操作 ,比如组装台灯 、更换灯泡等 。

创始人张正涛觉得:人形机器人产业会依循“先垂直后泛化”的路线。像在工业场景里,倘若能够完成一种产品的装配,那就意味着它具备了扩展到其他行业装配任务的能力。

图片

未来,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发展趋势会与汽车更为相似。不同的汽车具有不同的用途,机器人也是如此,不同的场景会匹配不同的机器人。

近期,铅笔道对灵宝 CASBOT 的创始人张正涛进行了访谈,以下是对话的精华部分。灵宝 CASBOT 已经确认访谈的内容是真实无误的,铅笔道愿意为其真实性提供担保。

-01-

超亿元融资背后:

科研功底+深度工业经验

铅笔道:你们最近融了一轮资(超亿元),投资人眼光很独到。

张正涛表示,此次融资主要依据几个重要因素。其一,他们团队从学术研究向企业落地的转变极为成功。人形机器人属于需要产学研紧密融合的行业,在过去的八到十年间,他们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并且结合工业制造的实际需求,已然验证了这种“学院派与企业落地能力相结合”的双结合模式是成功的。

图片

灵宝CASBOT创始人张正涛

其次,机器人行业在 ToB 市场和 ToC 市场都具备巨大的潜力。ToC 市场或许更多地被大厂所占据,然而在工业领域,中国拥有超过一亿的制造业从业人员,市场需求极为庞大。我们已经在工业领域积攒了 50 多家大型客户,同时在电机技术以及场景理解方面有着较为深厚的积累。这些经验对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很有帮助,无论是双足机器人还是轮式机器人。

我们的团队很扎实。团队成员大多来自中国科学院、北航、清华等机构,这些成员具备较丰富的科研和大厂经验。团队中还有一些获得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的青年科学家,以及助理研究员和博士。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能是打动投资人的关键。

铅笔道询问:灵宝 CASBOT 是在 2023 年成立的。你此次创业,最大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张正涛说,他的求学和职业生涯主要是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度过的。自动化领域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既是软硬件结合的巅峰体现,又是能承载一个国家级研究所所有科研成果的载体。它代表着自动化技术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机器人学定义下的高端装备。

从工业发展角度而言,机器人技术经历了这样的演变:从专用设备发展到半通用设备,接着又发展到通用设备。早期的流水线设备主要是依靠伺服电机以及运动轴来驱动的,尽管能够达成手眼协调,然而却仅仅局限于对特定形状零件的处理。未来的工业制造工厂,会将专用设备、柔性类人型或人形机器人、自动导引车(AGV)以及传统工业机器人进行结合。并且通过上层数据驱动来形成闭环,以此构建新一代的制造范式。

这种趋势与我过往的创业经历以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相契合。我们期望借助人形机器人达成更广泛的泛化能力,促使工业制造朝着智能化方向升级。这种由技术愿景与行业需求双重驱动的力量,最终成为了我创业的关键动力。

2016 年,你创办了中科慧远,其致力于将 AI 与工业质检相结合。这段经历对你创立“灵宝 CASBOT”有哪些帮助呢?

张正涛称,中科慧远的这段经历给我们的人形机器人项目增添了产业方面的经验。

在 ToB 领域,我们察觉到了市场前景。中国拥有近一亿的产业工人,其中 60%至 70%的产业工人所从事的工作是枯燥的或是高危的,像装配以及检验这类工作。当下,工厂正遭遇招工难的困境。中科慧远在检验领域经验较为丰富。它在高反光物体的仿人光学成像方面有优势,在复杂曲面物体的仿人光学成像方面也有优势。在缺陷检测的行业通用大模型方面是优势,拥有超过 1 亿条高质量缺陷数据方面同样是优势。

但是,中科慧远所欠缺的是:具备基于手眼协同操作的端到端具身操作的能力。而灵宝 CASBOT 恰好将这一空缺给填补了。这一举措尽管看似较为细微,然而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迈出的极为关键的一步,为制造业的全新范式奠定了根基。

此外,中科慧远在为全球客户(例如华为)提供服务期间,积累了关于供应链管理的能力,积累了生产制造的能力,积累了品质服务的能力,也积累了全球销售团队的能力。这些经验,给 CASBOT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赋予了能量。

-02-

应用探索:打穿工业场景

去年下半年开始,人形机器人的爆发态势较为迅猛。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了这次爆发呢?

张正涛称,首先是马斯克的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该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中的表现十分突出,尤其是其机器人部件以及灵巧手的展示,这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吹响了号角。此外,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人形机器人最难攻克的是泛化能力,即能够在未知环境中理解意图并分解任务的能力,而如今大模型在这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大模型本身并非专门为人形机器人而设计。然而,它解决了上层决策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VA 模型识别以及 VLA 等新方法开始出现,这使得人形机器人的适应能力、泛化能力和操作能力都在持续走向成熟。

人形机器人距离很多理想在逐渐靠近,像真正能投入使用的产业工人以及家庭保姆等。并且国家产业政策给予支持,产业链越发成熟,成本持续下降,上下游的合作也越来越流畅。

行业对于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例如,我们近期与中信重工展开了合作,在能源探索领域运用国产化机器人。我是山东烟台人,在烟台有许多金矿,在井下一两千米的这种特殊环境中,人确实不愿意前往,然而人形机器人能够在这些地方发挥其作用,从而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这些技术取得了进步,也获得了政策支持。海外的一些公司,如 Figure、Physical Intelligence 展示出了泛化能力。这些因素都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去年年底之前,这个领域就呈现出了特别快速的爆发态势。

铅笔道:灵宝 CASBOT 机器人从起始之时就将目标对准了工业场景的需求,然而许多同行更多提及的是家庭机器人。那么,这种对需求的洞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张正涛表示认同,说得很对。灵宝机器人的目标确实是工业场景,特别是特种环境,像煤矿、金矿等处于地下两三千米的恶劣环境。在未来两到五年内,这些场景能够迅速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切实体现“科技向善”的理念,从而保护人的健康和安全。我们在家庭场景方面投入了研发力量,例如开展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课题研究。然而,目前家庭机器人在成本、泛化能力、稳定性和地形适应性等方面尚未成熟,或许还需要大约五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商业化。

我本身是从工业领域出来的,曾跑过几百家工厂,所以选择了工业场景。因为人形机器人技术链条复杂且需要很多资源,只有通过需求牵引,才能将有限资源用在关键处。因此,我们优先瞄准工业中的检验、装配等场景,用具身智能的方法去执行任务。这种逻辑框架对于恶劣环境中的能源探索等领域是适用的。我们期望在工业场景中进行实践,以此逐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为未来家庭场景的商业化奠定基础。

铅笔道:工业机器人难还是家庭机器人难?前者有哪些特性要求?

张正涛表示侧重点有所不同。先来讲工业机器人,其对下肢的运动能力要求不是很高,然而对上肢的操作能力要求却特别高。例如在手机制造领域,机器人需要处理二十几种信号以及不同颜色等,这就要求其能够快速切换并且具备一定的泛化能力。尽管这些要求也不低,可是与家庭机器人相比,它的泛化能力要求还是相对较低的。并且在工业场景中存在操作规程和示范,有一定的范式可供参考。

工业机器人对成本和投资回报率的要求较为严格。通常情况下,它需要在一年半之内,最多两年的时间,最好是在一年内就能够收回成本,从而获得替代人力、解放人力的收益。这属于硬性指标。

其次,工业机器人对稳定性的要求极高。要实现规模化应用,其成功率几乎需达到 99%以上。设备的一致性是必须具备的,并且还需提供 24 小时不间断服务。正因如此,产品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虽然工业场景对半结构化环境的泛化能力要求低于家庭场景,但它在稳定性、成本和效率方面的要求却更高。在手机制造领域,一年能够产出十几亿部的产量,这就要求效率必须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要是速度慢了的话,那肯定是不行的。

家庭机器人的速度快慢问题不大,与之相比,工业场景的要求更为苛刻。因此我认为,工业机器人虽然存在较多难点,但相对来说更容易攻克,并且也更容易实现商业化。

铅笔道询问,灵宝 CASBOT 机器人目前在哪些地方已经有了实际的应用呢?出现了哪些问题呢?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克服这些问题的呢?

张正涛指出,在笔记本装配场景当中。笔记本的装配难度相较于电池、电机或者更大物体的装配而言要高很多,特别是像小风扇、小显卡、小内存条这些薄软部件的抓取与放置。传统的夹爪和灵巧手在应对这些细小且不规则的物体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抓取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专门的工具手。这种工具手更适合进行精密装配任务。这款产品将在今年发布。

此外,在某些特殊环境,像井下作业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考虑防爆以及防尘等安全方面的要求。对于机器人的防爆等级和防尘性能,我们的要求更高。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对其设计进行优化。

-03-

未来趋势:会更像汽车行业

铅笔道询问,目前在这些生产场景中使用的机器人,是否都是你们去年 11 月发布的 CASBOT 01 第一代产品。

张正涛表示,是 CASBOT 01 ,当下正处于小批量验证阶段。机器人在教育、文旅等领域已存在一些应用,然而在真正解决工业场景问题的泛化能力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攻关。他们计划在今年完成小批量验证后,于年底或明年初开始逐步增加产量,从百台套迈向千台,到 2027 年期望能达到 1 万到 2 万台的出货量。一旦完成验证,这个市场会迅速爆发。

听起来,未来那些已经成熟的人形机器人厂商,或许会与如今的汽车主机厂更为相似呢?

张正涛表示,就是这个意思。你会处在主机厂的位置,就如同比亚迪在汽车行业的角色以及特斯拉在汽车行业的角色那样。只是产品的形态从车转变为了“立起来”的机器人。

从行业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更类似于手机还是汽车呢?手机市场被几家公司占据了大部分份额,然而汽车市场则更为分散。

张正涛称这是个极佳的问题。手机主要是具备软性功能,像通讯、娱乐以及办公等方面。而人形机器人有着更多的角色划分。有的人形机器人适合在工厂进行劳作,有的适合扛举重物,有的适合陪伴他人聊天。因此,人形机器人未来或许更如同汽车一般,市场会呈现出更分散的态势,不同的公司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不同领域有不同分工,有的专做医生,有的专事跳舞,有的去工厂劳作,这些职业难以相互替代,就如同汽车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用途一样。在机器人领域,存在多种不同的形态和角色。其中,有的形态和角色在市场中占据主流,属于大多数,例如头部产品能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其他产品则会依据不同的需求,分布在不同的小众领域,呈现出类似“百花齐放”的状况。

投资人希望看到的人形机器人与现在能够做出来的机器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在哪些方面呢?

张正涛称,投资人期望看到的情形是,机器人能够顺畅地执行任务,像拿起水瓶、旋开盖子、饮水等,这些动作能连贯地完成。并且更换其他任务时也能表现良好。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机器人的抓取动作仅仅局限于较为简单的“拿取”与“放置”,与流畅完成任务还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机器人行业尚未出现像大模型那样的明显转折点,例如从视觉语言到泛化动作的质变。大家都在对不同的路径进行尝试,然而这个转折点或许很快就会到来。

市面上的同行里,哪一家最有希望最先把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呢?

张正涛称不太好进行判断,原因是大家都在不同的赛道上发力。像宇树在教育领域已取得不错的成绩,或许在该领域跑出来的机会更大。然而在其他场景,例如工业、物流、消防等方面,大家都在奋力突破。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尚处于即将破晓的阶段,难以确切地说出哪一家会率先脱颖而出。每家公司都具备自身的优势,关键在于谁能够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率先达成突破。

有的领域是消防领域,有的是文旅行业,有的是工业场景,有的是物流行业。某个领域一旦取得突破,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就能扩展到其他行业,就如同汽车那样,有各种不同车型来满足不同需求。

-04-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7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